(
课件网) 【课标要求】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重难点】 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难点: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探究】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生产方式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总是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重要标志 决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适应 石器时代 金(铜)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1.耕作工具 (1)石器:①旧石器时代:打击为主,②新石器时代:增加磨制。 (2)青铜:金石并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磨光石器的流行,是工具制造和生产力发展的新标志。出现各类打制磨光的刀、斧、槌子、箭头、矛头、镰、磨等工具。磨制的石器,器面较光滑、刃部锋利,使用效率较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知使用金属。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金、铜等以纯粹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后来人类学会冶炼铜(又叫红铜),但纯铜质地柔软,制成的工具不及石器坚硬,所以金石并用,石器在生产上仍占主要地位。考古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又称铜石并用时代。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四羊方尊 青铜农具 青铜资源有限,铜的产量少,比较贵重;自身硬度问题无法在生产中广泛运用 ◎打制石器 ◎磨制石斧 【探究】青铜农具为什么没有大规模普及? (3)铁制:①西亚:赫梯人率先使用,后传入两河流域。 ②中国:战国时期逐步推广;南北朝灌钢法。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灌钢法: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钢材。 赫梯铁矿资源丰富 ◎铁犁与铁锸 ◎灌钢法 2.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1)刀耕:1万年前。 (2)锄耕:七八千年前。 (3)犁耕: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进一步推广;唐曲辕犁。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青铜器农具 (数量有限) 石、木、蚌(耒耜) 铁制农具 春秋战国 南北朝 石器时代 新石器晚期 金石并用 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 公元前15-14世纪 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灌钢法制作农具 唐朝 曲辕犁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梳理人类耕作方式的演化历程 【合作探究】生产工具进步会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提示: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取代石器锄耕为例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汉书·食货志》(注:战国初粟平均亩产相当于今205.8市斤) 春秋中期:管仲分都城为21乡:2000家为一乡,21乡凡42000家。以一家五口计,齐桓公时临淄人口约20万人。 战国中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 --《战国策·齐策》 学派 代表 所处时代 主张或观点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能互相转化;主张“无为” 庄子 战国时期 墨家 墨子 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时期 军备而后动 粮食产量增加 人口数量增加 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