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节 自然灾害与生态保护 教学设计 课题 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常见种类、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主要灾害的分布与成因、防灾减灾知识。其知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其中,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种类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而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及成因则是重点内容。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从而形成 “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之一” 的认知。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进而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教材编写紧密围绕课程标准要求,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学生认知程度上把握 “了解”,避免涉及过深的原因分析;其二,在认知内容上立足 “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阐述自然灾害的一般知识;其三,在认知方法上从 “身边” 入手,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结合 。 在知识衔接方面,学生此前已学习了我国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知识,对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学生较易接受,同时也能将之前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深化。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与成就。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常见种类及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掌握主要灾害的分布与成因,知晓基本防灾减灾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环保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差异,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对灾害形成的影响,形成对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清晰认知。2.综合思维:结合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综合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认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培养综合看待地理问题的能力。3.地理实践力: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生态保护对防灾减灾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4.人地协调观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模拟应对灾害的场景,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学习过我国地形、气候、板块构造等知识,为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奠定了基础。但对自然灾害的系统性认识不足,缺乏从地理角度深入分析的能力。 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直观、生动的案例和现象兴趣较高,对于复杂的地理原理和综合分析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灾害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震撼性的话题充满好奇,有较强探究欲望,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 重点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震等)的分布特点及成因;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的关联;基本防灾减灾措施的具体内容。 难点 自然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生态保护对防灾减灾作用的深层理解;将防灾知识转化为实际应对能力。 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汶川大地震 学生观看后讨论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然灾害学习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台湾省滑坡灾害与防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