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唐第一网红李白与他的 《蜀道难》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体诗等常识。 2.感知情感基调,把握诗歌的行文脉络。 3.赏析想象、夸张等手法,品味浪漫主义风格。 4.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感受其韵律美。 在每个中国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时刻会与李白相遇: 犯了难,说 想辞职,说 处逆境,说 赔了钱,说 还可以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长风破浪会有时 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知人论世 李白(701—762),字 ,号 , 1 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 ”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 诗人,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太白 青莲居士 盛唐 大济苍生 浪漫主义 诗仙 李杜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逝于当涂 作者简介 李 白 李白之文 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 内容: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豪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自己的见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风格: 浪漫主义诗歌与现实主义诗歌 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3、在思想内容上:浪漫主义文学抨击封建专制,鞭挞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它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歌颂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热情洋溢地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抗争。现实主义文学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同时塑造出诸多的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真爱和正义最终必定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激励着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和争取自由幸福而进行不屈的斗争。 写作背景 写作意图众说纷纭,这里只列举学术界较为认可的几种观点。 (一)咏蜀说。此说出自明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更著其戒”。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名篇,别无寓意。” (二)仕途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阻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