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 晚清动荡 人民抗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多彩贵州》五年级上册“专题二 近现代史”的第4课,纵向承接中国近代史的宏观背景(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横向聚焦晚清时期贵州社会的变革与人民抗争,涵盖禁烟运动、咸同各族人民起义、教案风潮、公车上书及青溪铁厂等核心事件。教材通过“问题—抗争—觉醒”的逻辑线索,展现贵州人民在民族危机中的爱国精神与社会转型尝试,既是对全国近代史脉络的地方化补充,也为后续学习贵州近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历史时序概念和国家层面的近代史认知(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但对地方史细节了解有限。他们求知欲强,喜欢通过故事、图像和情境体验获取知识,且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与资料分析能力。不过,学生对“社会变革”“近代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需结合生活化案例和情感体验深化认知,同时需引导其从“贵州视角”理解国家历史的统一性与地方特色。 教学目标 一、通过梳理晚清时期贵州禁烟运动、咸同起义、教案风潮等史实,运用时间轴、事件对比表等工具,归纳贵州人民抗争的主要类型与特点,理解“抗争推动社会觉醒”的历史逻辑。 二、结合青岩教案、公车上书等案例,通过小组讨论“贵州人民在抗争中的贡献”,提炼“不屈不挠、团结爱国”的精神内涵,增强对家乡历史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联系青溪铁厂的兴衰,分析晚清贵州社会变革的局限性,辩证认识“学习西方”与“本土实践”的关系,培养历史解释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重点一:晚清贵州人民抗争的主要事件及影响 突破策略:采用“事件卡片”分组探究法。将学生分为“禁烟组”“起义组”“教案组”“公车上书组”,每组结合教材图文资料(如《禁种罂粟严吸食令》《青岩教案遗址》)梳理事件背景、经过与结果,派代表用时间轴形式展示,教师总结事件间的关联性(如抗争从“反侵略”到“求变革”的深化)。 2.重点二:贵州人民抗争精神的内涵 突破策略:情境体验与史料实证结合。播放青岩教案历史情景剧片段(学生课前编排),结合教材中“贵州举子占公车上书联署人数16%”的数据,提问:“这些史实体现了贵州人民怎样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从“反抗侵略”“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等角度提炼,并举例说明。 3.重点三:青溪铁厂在贵州近代化中的意义 突破策略:案例分析法与问题链设计。展示青溪铁厂“天字一号”钢锭图片及关停原因史料(资金、人才、燃料问题),设问:“①铁厂的创办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需求?②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通过小组辩论“青溪铁厂是否‘失败’”,理解其作为“中国近代首个官商合办钢铁企业”的开创性意义。 4.教学难点 难点一:辩证评价晚清贵州社会变革的局限性 突破策略:对比分析表格法。列出“青溪铁厂”与“同时期沿海洋务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的异同(创办背景、技术来源、结局),引导学生认识到:贵州因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统治观念等限制,社会变革难以彻底,但仍为后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难点二:从“国家史”到“地方史”的视角转换 突破策略:“微项目”任务驱动。布置任务:“以‘贵州在晚清变革中的角色’为题,给家人写一封简短的历史家书。”要求结合教材中“贵州与全国抗争运动的联系”(如咸同起义呼应太平天国),说明“家乡史是国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提供家书范例(含史实引用与情感表达)。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情景剧、“时空穿越者”角色扮演(学生模拟“晚清贵州士绅”讨论禁烟措施),增强课堂代入感,激发学习兴趣。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解读《禁种罂粟严吸食令》条文、青溪铁厂“天字一号”钢锭史料等,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3.小组合作探究法:针对重点事件开展分组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