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1483

第5课 辛亥巨变 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 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多彩贵州》五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7 科目:校本课程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279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5课,辛亥,巨变,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 cover
第5课 辛亥巨变 社会变革 教材分析 《辛亥巨变 社会变革》是《多彩贵州》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重要内容,纵向来看,它处于中国近现代史学习的关键节点,承接了鸦片战争后贵州社会的苦难背景,又为后续贵州在民国时期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奠定了历史认知基础。横向看,教材以贵州独立事件为主线,先阐述辛亥革命前夕贵州的社会困境与革命力量的孕育,包括贵州自治学社的成立及其与同盟会的联系;接着详细叙述武昌起义后贵州宣布独立、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的过程;随后分析革命成果被反动势力反扑的“二二政变”及后续军阀统治;最后落脚于辛亥革命对贵州工商业、交通、教育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带来的近代化影响。各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既展现了革命的艰难历程,又凸显了社会变革的多维度表现,共同构建起贵州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发展的完整图景。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认知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等有初步了解,能够理解清政府的腐朽与民族危机的关联。在能力方面,他们开始形成初步的历史时空观念,能够通过时间线索梳理事件发展,但对复杂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能力仍需加强,尤其是对革命团体的作用、政治斗争的复杂性等抽象内容的理解存在难度。学生对本土历史故事和贴近生活的社会变化(如交通、教育的发展)兴趣浓厚,这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有崇敬之情,但对历史事件的局限性和后续影响的辩证思考能力有待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其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变革。 教学目标 一、通过梳理1911年贵州独立的时间、主要人物及事件经过,理解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过程,初步形成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意识。 二、借助分析辛亥革命后贵州工商业(如永丰造纸厂)、交通(公路建设)、教育等方面的变化案例,认识社会变革的多维度表现,培养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结合贵州自治学社成员的革命活动和“二二政变”的历史教训,感悟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增强对本土历史的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重点1:贵州宣布独立与大汉贵州军政府的成立 突破策略:采用情境还原法,展示武昌起义和贵州独立的时间轴,结合张百麟、黄泽霖等人物的活动史料,通过小组合作梳理“武昌起义爆发—贵州革命力量筹备—沈瑜庆交权—军政府成立”的关键环节,借助“贵州独立事件脉络图”直观呈现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事件发展逻辑。 重点2:辛亥革命对贵州社会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突破策略: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永丰造纸厂的创办”“贵阳电厂建成”“公路干线规划”等具体事例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近代化成果展示会”活动,分组从工业、交通、教育等方面搜集教材中的史实,制作简易展板并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归纳社会变革的具体表现。 重点3:贵州自治学社的革命活动及其历史意义 突破策略:实施史料研读法,提供贵州自治学社的成员规模、与同盟会的联系等文字材料,设计问题链“自治学社是怎样的组织?它在贵州辛亥革命中发挥了哪些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材料,结合骨干成员的事迹,理解其作为革命力量的重要性,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1:理解“二二政变”的原因及革命形势的复杂性 突破策略:采用角色扮演与讨论结合法,设置“革命力量内部矛盾”“反动势力反扑”两个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军政府成员、保守势力代表,模拟对话并分析冲突焦点,再结合教材中“革命力量内部充满矛盾”“反动势力未被彻底消灭”等表述,引导学生认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难点2:辩证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突破策略:运用对比分析法,呈现辛亥革命前后贵州社会性质未变、人民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