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1774

第7课 转战贵州 伟大转折 教学设计 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多彩贵州》五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7 科目:校本课程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1016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7课,转战,贵州,伟大,转折,教学设计
  • cover
第7课 转战贵州 伟大转折 教材分析:从整套《多彩贵州》教材体系来看,本课时“转战贵州 伟大转折”是“专题三 红色足迹”的核心内容,承接了前期对贵州地理风貌、民族文化的认知,又为后续理解贵州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章节。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呈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四大重要会议及强渡乌江、四渡赤水两大关键战役,各历史事件间层层递进———会议决策为军事行动指明方向,战役胜利巩固会议成果,共同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构成完整的历史逻辑链。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历史时序观念和信息提取能力,但对“会议决策如何影响军事行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联”等深层逻辑理解不足。他们通过影视、课外阅读对长征有碎片化认知,对“红军在贵州的斗争”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需借助具象化史料和情境体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普遍缺乏将历史事件与现实意义相联系的意识,需要教师引导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1934-1935年红军在贵州的重要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和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形成对“伟大转折”历史进程的系统认知,初步构建时空观念。 运用比较分析法研读会议史料,理解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的内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四渡赤水的战术智慧,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结合红军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的史实,感悟革命先辈在逆境中坚定信念、灵活应变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感,树立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一、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突破策略:采用“史料研读法”,呈现遵义会议原始决议节选(如增选毛泽东为常委、取消博古李德指挥权等关键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会议前后红军军事态势变化(湘江战役惨败与四渡赤水胜利),通过“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的核心问题讨论,结合教材第27页“生死攸关转折点”的表述,深化理解。 二、四渡赤水的军事智慧 突破策略:实施“情境模拟法”,利用地图教具标注红军四渡赤水的行军路线,分组扮演“红军指挥官”和“国民党军指挥官”,结合教材第28-30页战役描述,分析红军如何利用贵州地形“声东击西、灵活机动”,通过“红军为什么能在兵力悬殊下取得胜利?”的角色扮演汇报,总结“以少胜多”的战术精髓。 三、四大会议的递进关系 突破策略:运用“时间轴梳理法”,让学生在学习单上绘制1934年12月-1935年3月的会议时间轴,标注黎平会议(战略方向调整)、猴场会议(巩固方针)、遵义会议(确立领导)、苟坝会议(完善指挥体系)的关键决策,教师结合教材第25-27页内容点拨“从准备到转折再到巩固”的逻辑链条,辅以“会议接力”小组展示活动强化认知。 教学难点 一、理解“会议决策与军事行动的关联性” 突破策略:设计“问题链探究”,以“黎平会议决定向贵州进军→猴场会议决定北渡乌江→强渡乌江成功→占领遵义为遵义会议创造条件”为例,制作连环卡片教具,让学生动手拼接“决策—行动—结果”的因果关系链,结合教材第25页黎平会议“为后续会议作准备”、第26页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奠定基础”的表述,具象化历史逻辑。 二、感悟“伟大转折”的现实意义 突破策略:开展“红色传承实践活动”,播放贵州本地红色纪念馆(如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实地影像,展示当代人参观学习的场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30页“讲给家人听”的任务,思考“红军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我的红色座右铭”书写活动,将历史感悟转化为行动自觉。 教学方法 1.史料研读法:选取教材中关于遵义会议内容的原始文字(如“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