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2957

二《风景谈》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2281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风景谈,教案,中职,语文,高教,基础
  • cover
风景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精炼、准确、形象、清新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熟读课文,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寓情于事、因事见情的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形”,并领悟蕴含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 二、知人论世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三、写作背景 1.《风景谈》写于1940.12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5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2.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茅盾先生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本文共10个自然段,除4、6、8、10段是议论外,其余6个自然段的描写,各自构成一幅幅画面。 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一要考虑点出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 四、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猩猩狭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第一幅画面(1自然段)“沙漠驼铃” 对象: 戈壁滩景致。(戈壁:蒙语“难生草木的土地”,文中指大沙漠) 特点: “茫茫一片”(广度),“纯然一色”(色彩)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自然景物+人的活动→风景 这幅画面是全文的楔子,以下各幅,则是特写镜头,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第二幅画面(2自然段)“高原晚归” 对象: 山地月夜的景致。 特点: 蓝天、白云、黑魆魆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画面反映的是黄土高原(解放区的代名词)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愉快心情。 蓝天明月(色)+农民歌唱(声)→绝妙的题材 第三幅画面(3自然段)“延河夕照” 对象: 山地傍晚的景致。 特点: 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漫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内心世界。着重写了鲁艺学员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饱含激情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 河边彩霞(色)+学员晚归(声)→美妙的图画 第三部分(5─8自然段)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第四幅画面(5-6自然段)“石洞雨景” 对象:荒山上雨天的景致 特点:第四个画面着重赞美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者采用对比法、反证法,用景物的荒凉来衬托人的精神。国统区城市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和抗日根据地的一对儿,从环境、衣着、行为和精神一个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