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4574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61次 大小:247711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华,崛起,读书,教案,课件,备课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肃、默”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难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多件事情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肃、默”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出示图片,揭题导入 1.有一位伟人,他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逝世后,举国哀痛,十里相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少年时代的故事。 2.出示课题:齐读。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 预设:崛起,就是“兴起”,之,课题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理解了课题,那应该怎样读出它的停顿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的志向?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交流生字。 (1)同桌互读生字词,纠错。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 淮安 疑惑 惩处 训斥 苦难 重点指导:“惩处”的“惩”读二声。“难”是多音字,在“苦难”中读nàn,在“难过、为难”等词语中读nán。 (2)出示会写字。 肃 默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重点指导:赞、顾、肃 “赞”,上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左边的“先”的弯钩要变成提。 “顾”,“厂”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最后是点。 “肃”,下半边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而非“从左到右”。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识字游戏,巩固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文中提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分清文中写的三件事,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这三件事,并填写表格。 2.学生自主完成填表任务。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女人(受欺负)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周恩来(看见、体会) 3.借助信息,归纳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填写的表格,尝试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思考:归纳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需要概括吗? 点拨: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同学都回答了魏校长的问题,但是作者重点是要写周恩来的回答,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 预设: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归纳第二件事的主要内容时,由于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太多,不知道改选哪个? 点拨:在第二件事的概括中,出现了“十二岁那年”“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来到东北”“奉天”这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应该要“舍大取小”,即选择相对比较具体的时间、地点:“十二岁那年”和“奉天”。 预设: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归纳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时,文中出现的人物太多该怎么办? 点拨:尝试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再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 预设: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