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游园 汤显祖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牡丹亭》题记 目标引领 1.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知识 2.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3.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以善写时文而名播天下。代表作:《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合称“玉茗堂(汤显祖居所名)四梦”又名“临川四梦”)。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 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理”关系上,把二者截然对立,把“理”说成“纯善”的 而把“情”看成是“恶”,是人欲,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到了明朝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汤显祖的《牡丹亭》诞生了。 创作背景 写作背景 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明王朝正走向衰落。两千年来作为社会思想基础的儒学,已经日益迂腐固执,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发展,扼杀人性。女性受到礼教的束缚就更为残酷。《丛杂记》记载说:明时,“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愚民遂有搭台死节之事。女有不愿,家人或垢骂辱之,甚至有鞭打使从者”。 16世纪,新的商业城市在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思想,力图摆脱迷信和正统思想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塑造了一个冲破礼教的形象。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剧本,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桃花扇》、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该剧共五十五出,本文选自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 牡丹亭 南安有个杜太守,他有个女儿,杜丽娘,天生丽质,家里对其宠爱有加,但受到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没有接触过爱情和自由。有一天新请的老师给她讲述了“关关雎鸠”,一下子触动了少女的情思,青春的意识开始觉醒,偷偷走出深闺去后花园踏春,回来之后梦到一个书生折柳请她作诗,便与他在牡丹亭里约会。 牡丹亭 故事背景 醒来后再也梦不到书生便抑郁成疾死去了,埋在梅花庵。 不久,书生柳梦梅上京赶考途遇风寒,卧病梅花庵,与返回人间的杜丽娘的魂魄相遇相恋,这个书生正是梦里的书生,于是掘墓使得丽娘还阳,二人像寻常夫妻那样生活,最后一起上京赶考,找到了已经升为巡抚的父亲。父女相认,丈夫高中状元。 牡丹亭 情节简介 剧作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而生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剧作,与《西厢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游园惊梦》“皂罗袍”这段唱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情绪变化。 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文体知识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 (1)结构:杂剧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动作在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文体知识 (3)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