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8095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8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264520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80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以铜为镜, 以古为镜, 以人为镜, 唐太宗李世民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可以正衣冠 可以知兴替; 可以明得失。 魏征 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作者简介 魏征 (繁写体为“徵”)(580—643) “诤臣”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作品简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用以给皇帝提建议、献对策、报告情况、说明问题等。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其特点是文辞精炼、简明扼要、逻辑性强。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文体知识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诽:背地里议论) 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文体知识 回忆我们学过的古代文体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议论文) 《出师表》《陈情表》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 3、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记叙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 4、铭,铭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陋室铭》 文体知识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也比喻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疲倦,疲惫,极度疲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