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8918

19 课时分层训练(十五) 15 白杨礼赞 语文 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496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课时,分层,训练,十五,白杨,礼赞
  • cover
课时分层训练(十五) 15 白杨礼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潜滋暗长(qiǎn) 堆积(duī) B.参天(cān) 虬枝(qiú) 旁逸斜出(yì) 刹那(chà) C.锤炼(chuí) 秀颀(qí) 倔强挺立(juè) 耸立(sǒnɡ) D.晕圈(yūn) 单调(diào) 坦荡如砥(dǐ) 靠拢(lǒnɡ) 解析:A项,“潜”应读“qián”;C项,“———应读“jué”;D项,“晕”应读“yù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傲然 伟岸 雄壮 恹恹欲睡 B.视野 开垦 挺拔 无边无银 C.哨兵 错综 宛然 不折不绕 D.倦殆 鄙视 丫枝 纵横决荡 解析:B项,“银”应为“垠”;C项,“绕”应为“挠”;D项,“殆”应为“怠”。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B.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他胸怀坦荡如砥,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D.小李一直想买一套心仪的集邮册,这次逛街终于买到了,真是妙手偶得啊! 解析:B项,“潜滋暗长”指暗暗地生长。此处表示家风不知不觉地对家庭成员产生影响,该成语与“影响”不搭配,可用“潜移默化”。C项,“坦荡如砥”指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不符合语境。D项,“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使用对象错误。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B.《白杨礼赞》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C.散文的线索是贯串全文的脉络,《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 D.《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多次赞美白杨树,赋予白杨树丰富的象征意义。 解析:《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 5.默写。 (1)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茅盾《白杨礼赞》) (2)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茅盾《白杨礼赞》) (3)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4)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 压迫不倒 ,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茅盾《白杨礼赞》) (5)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 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 朴质 、 坚强 、 力求上进 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一)(滨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又见白杨 张伟忠 ①这次到西北,看到冬天的白杨树,又一次想起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②第一次看见白杨是在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途中,在疾驰的火车上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同行的一位老教师说:“教了一辈子《白杨礼赞》,第一次知道新疆的白杨和平常所见的枝叶‘婆娑’的杨树不一样。”并即兴背出了《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布局谋篇的精妙,脑海中的语言积累和眼中所见的现实景象一下子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心理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力,我被这种庄严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③再次见到白杨,则是在冬季的酒泉和嘉峪关,而且是近距离的。在酒泉中学、西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