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9439

35 综合质量评价(二) 语文 七年级上

日期:2025-09-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9次 大小:277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综合,质量,评价,语文,七年级
  • cover
综合质量评价(二)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C )(3分) A.酝酿(liàng) 黄晕(yūn) 贮蓄(zhù) 淅淅沥沥(xī) B.静谧(mì) 匀称(chèn) 怅然(zhàng) 咄咄逼人(duó) C.憔悴(cuì) 抖擞(sǒu) 蜷伏(quán) 拈轻怕重(niān) D.徘徊(huí) 蝉蜕(tuì) 狭隘(ài) 怪诞不经(yán) 解析:A项,“酿”应读“niànɡ”,“晕”应读“yùn”;B项,“怅”应读“chànɡ”,“咄”应读“duō”;D项,“徊”应读“huái”,“诞”应读“d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3分) A.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翻来复去 刨根问底 B.各得其所 人迹罕致 油然而生 参差不齐 C.不求甚解 美不胜收 戳然不同 杞人忧天 D.花团锦簇 混为一谈 见异思迁 大相径庭 解析:A项,“复”应为“覆”;B项,“致”应为“至”;C项,“戳”应为“截”。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听了老师的讲解,我们恍然大悟。 B.“穿井得一人”这个骇人听闻的谣言被传得沸沸扬扬,最后连宋王也被惊动了。 C.无数人选择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往年春运时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川流不息的高速路、人声鼎沸的机场……今年明显清静了许多。 D.不管未来人工智能多么神通广大,也无法取代那些需要创造、需要情感的职业。 解析:“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用来形容“穿井得一人”不恰当。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 )(3分) A.为了防止失窃事件再次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B.通过学习《消防安全,关爱生命———致家长的一封信》,使家长受到了消防教育。 C.七年级(5)班的语文成绩是全年级最好的。 D.任何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动摇不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解析:缺少主语,应删掉“通过”或“使”。 5.整本书阅读。(3分) 公主闻言,忙忙走出洞门来。只见行者提着两个孩子,站在那高崖之上,意欲往下掼。慌得那公主厉声高叫道:“那汉子,我与你没甚相干,怎么把我儿子拿去?他老子利害,有些差错,决不与你干休!” 以上文段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文中公主是 宝象 国(国名)三公主百花羞,十三年前被一阵狂风摄到山洞,被 黄袍怪 (名字)强占为妻,生儿育女。行者抓住这两个孩子是要跟公主交换 沙僧 。 6.默写。(4分) (1)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情景的句子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7.(2023·泰州检测)七年级(1)班将开展“文学部落”实践活动,作为该班的一员,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6分) (1)班级将建立文学展示栏,请你设计两个栏目。(2分) 答案:(示例)佳作推荐 名家介绍 读有所感(任选其二即可) (2)班级打算把同学们的文学作品编辑成刊,请你为刊物取一个刊名,并附上文字,对此名称进行解说。(4分) 答案:(示例)刊名《苔花》,释义:苔花虽小,也要自己放出光芒。我们要学习苔花的这种精神,勇敢地展示自我。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题。(3分)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