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 元 概 述 语文要素: 1.积累字词文学常识和优美语言; 2.学会阅读方法,读出感情,体会音韵之美; 3.体会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的手法,品味语言之美; 4.感受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 写作要求: 1.能够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去写人; 2.学会处理写作中人物描写与人物品质的关系; 3.培养热爱党、热爱国家的品质。 18. 毛主席在花山 翟志刚 情 境 导 入 东方红, 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 ,像太阳, 照到那里那里亮, 那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嗨哟 ,那里人民得解放 那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嗨哟, 那里人民得解放。 学习目标 学 习 目 标 1. 会认“碾、簸、箕”等11个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文学文化常识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写作背景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当天傍晚,毛主席隐瞒身份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美丽小山村———花山。 毛主席在这里住了九天。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是前往西柏坡开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他们正在筹划全国的战略决策。 基础知识 碾 簸 吱 炊 瓷 舀 笤 (niǎn) (碾米) (bò jī ) (簸箕) (zhī) (吱扭) 筒(tǒng) (竹筒) (chuī) (炊事) (cí) (陶瓷) (yǎo) (舀水) (tiáo) (笤帚) 基础知识 夜以继日: 诚恳: 端详: 操劳: 日夜不停。 真诚而恳切。 费心料理(事务)。 仔细地看。 初步感知 1. 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三件事: (1)请群众回来碾米; (2)给群众泡茶喝; (3)帮母女俩推碾子。 精读课文 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 2.课文中的三件事,不管哪一件先写都行。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初步感知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是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是次要的内容,课文中一带而过。就全文而言,通过读课文,可以了解到,毛主席在花山,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夜以继日地操劳着,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颂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的思想作风,所以与这一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三件事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所要详细加以描写的。而毛主席为解放全中国操劳则是课文的次要内容,所以写得很简略。 3.课文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初步感知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人物刻画的?举例说明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这样写更能够把人物写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