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 1.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现和释读 ? 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自公元前3500年起逐渐形成,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所记语种属古代埃及语,主要使用者为僧侣。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庙墙和宗教纪念物上,因而在古希腊文中,称为“神圣的雕刻”或“圣书”。译成中文时,则借用了“象形文字”这一习惯用语。1822年,法国学者J.F.商博良①成功地译读了象形文字。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对其语法、词汇等有了系统的总结,成为埃及学的重要内容。 ?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系由原始的图画符号演变而来。按符号在文字体系中的作用可分为表意文字(意符)和表音文字(音符)两类。表意文字表现所描摹的实物或与之有关的某些事物的概念;表音文字则是用来拼音的符号,它原为表意文字,但又具有了标音的意义。据统计,当时经常使用的文字符号共计700个左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写方式有直式和横式两种。直式是从上往下写;横式是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写。区别左右书写的方向是根据象形文字所表现的物体形象面向何方。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常刻在庙墙、陵墓、石棺、调色板、雕像、洞穴峭壁等石质材料上,有时也写在陶片、木料和纸草上。前一类铭文刀法古拙,形状规整,其中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有金字塔铭文、卡纳克遗址神庙铭文以及在萨卡拉墓地和阿拜多斯遗址等处发现的墓壁铭文。后者则主要是纸草文书。 ? 中王国时代开始以芦苇笔为书写工具,因而从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形式。这种新的文字通常是由僧侣写在纸草上,所以称为僧侣体或僧侣文字。前7世纪左右,僧侣体又演变出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草书体文字,通常用于日常公文的书写,因而称为世俗体。世俗体文字和僧侣体文字一样,一般是由右向左写。象形文字、僧侣体和世俗体3种文字形式一直使用到希腊、罗马统治埃及的时期。罗马帝国统治后期,大约从前3世纪起,古埃及文字逐渐被科普特文字代替。 ? ———《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卷网-1986年版,第140—141页 ? 【解读】19世纪上半期,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功释读,曾极大地推动了古埃及历史的研究,并形成一门国际性的埃及学。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释读,则是充分利用了埃及文化遗产中的许多金字塔和寺庙遗址中的铭文。这些文化遗产后来有多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 【注释】①商博良(1790—1832):法国埃及学家和语言学家,埃及学的奠基者。1806年就学于格勒诺布尔大学,勤奋攻读古代史,学习科普特语和多种字母文字,1808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1809—1816年任格勒诺布尔大学教授,其时已精通古希腊文和拉丁语,熟习埃及文等八种东方语言,并开始借助埃及罗塞塔石碑(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三种文字铭文,着手释读石碑上的象形文字。1822年,成功释读了埃及托勒密和克娄巴特拉方尖碑石印本中的象形文字,拉美西斯和吐特摩斯的王名。1822年9月24日,在巴黎科学院宣读了著名的《关于象形语音学的字母给M·达西尔先生的信》,这一天公认为埃及学的诞生日。1828年,他组织了一个考古队到埃及发掘,收集古物、摹画和抄录铭文。1830年归国后主持卢浮宫博物馆埃及部。1831年,法兰西学院为他创设埃及学讲座。 ? 2.苏美尔文字的发现和释读 ? 苏美尔文字为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公元前3500~前2600年属象形文字阶段,此后发展成为记写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前第2和前第1千年,苏美尔人同化于阿卡得人后,其文字在宗教和文学中仍被使用,公元1世纪后失传。18世纪中叶以后,楔形文字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世纪,学者们利用“波斯古经”首先释读成功波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