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0065

1.2《我们怎样学地理-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日期:2025-10-05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43176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我们怎样学地理-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教版,2024
  • cover
看山不是山———学看地形图 课题二: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一、课标分析 课标落点: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地理工具方面给出的要求是: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地理实践方面给出的要求是: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模拟、虚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验。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从空间尺度的视角,按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主体由两个空间尺度构成,“认识全球”、“认识区域”,以此两条为主要线索,利用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在不同主题中贯穿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实践活动,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 本节课是在“认识全球的自然环境框题”中,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像陡崖、鞍部、山谷、山脊、山顶等,以及对坡度陡缓的判断。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为后面继续学习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的判读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学生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在生活中有很多接触地图的机会,通过学习地图的阅读,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对于地图的使用比较陌生,仍处于初识阶段,其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在课堂教学中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本节课要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为教学的出发点。 四、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和制作海拔标尺,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区域认知)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能够在模型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五种山体部位。(综合思维) 3.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观看视频,能够在模型上绘制出“山体”的等高线,并能总结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五个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点,并判读山坡的陡缓。(综合思维) 4.通过规划山体旅游设施,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判读地形,并提出合理化的规划。(区域认知) 5.通过合作探究,制图绘图、实践观察等方式,感悟生活化的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五、重点与难点 1.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说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学生从崂山野外考察后制作的地形模型。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这个模型上都看到了哪些地形什么? 老师看这山是山又不是山?看着少了点什么呢? 学生活动:观察模型,思考陆地五种地形类型的基本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差异,查找不足———缺少海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模型,并根据模型所呈现的内容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 ◎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一:制作海拔标尺 教师引导:海拔是我们辨别地形类型重要的标准,下面我们就为你的地形模型制作一个海拔标尺。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手中的硬纸板、尺子等工具,制作海拔海拔标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标尺,认识海拔对于识别地形的重要作用,通过自己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转承:为节省体力,考察小队的同学们决定坐索道上山,在索道上,同学们发现崂山形态千姿百态,同学们还录了一段视频。 ★教学环节二:识别山体部位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观察崂山地形特点。 教师引导:视频里崂山山体形态都一样吗?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山,或见过哪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