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0068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课件(共45张PPT)——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922148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45张,纲要,历史,中外,PPT,6课
  • cover
(课件网) 盛唐游 新课导入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目标阐释 素养指向 学业质量 1.运用教材中关于隋朝兴亡、唐朝兴衰的学习资源,辩证看待隋炀帝的功绩,梳理唐朝从盛世走向衰亡的历程,阐释唐朝藩镇的危害以及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2-1 2-2 2-3 2.结合教材中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史料,辩证看待隋唐盛世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对唐太宗放弃修长城的原因进行阐释,培育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2-1 2-4 2-5 学习目标 时空坐标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知识点一 隋朝兴亡 【学习聚焦】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2、建设成就 581年 576年周灭齐 隋 589年隋灭陈 隋文帝杨坚 问题:了解隋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概况,思考隋朝完成统一的意义。 建立 统一 意义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大一统,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 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隋炀帝杨广 名词解释 开皇之治:隋文帝时期,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史称“开皇之治”。 一、隋的建立与统一 史料二 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加以并州移居复在河南。周迁殷人,意在于此。况复南服遐远,东夏殷人,因机顺动,今也其时。 ———《隋书·炀帝纪上》 史料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杜佑《通典》卷七《食货志》 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 隋唐洛阳城———紫微宫 (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问题:归纳隋朝的建设成就。 1.广设仓库 2.营建洛阳 二、隋的建设与成就 ③政治:便于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便于全国物资的转运和补给。 隋炀帝为何要营建东都洛阳? ①洛阳地理位置优越。 名词解释【义仓】 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面对饥荒时的自救能力较弱。义仓是一种由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济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隋朝国力雄厚,财政充裕。阅读教材“问题探究”栏目中《通典·食货典》内容,材料反映出隋朝(  ) ①国力雄厚财政充裕 ②政府重视粮食储备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百姓生活的富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二、隋的建设与成就 问题:归纳隋朝的建设成就。 经济建设 影响 长安、洛阳 广设仓库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 这些举措会产生何种影响? 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经济交流,沿岸城市发展 奠定强盛的物质基础,为赈济救灾起到了一定作用 东都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思考:大运河有何特点?修大运河、设仓库的目的有哪些? 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个地点(涿郡、余杭、东都)、四段河流、五大水系。 3.开通大运河 二、隋的建设与成就 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加强南北交通,以南供北,以北控南,有效管控关东和江南,解决政治中心在北与粮食供应在南的矛盾。 维度 历史阐释 隋炀帝的功绩 隋炀帝的暴政 评价标准 史料 (隋末)“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 问题探究 历史上对隋炀帝的评价褒贬不一。阅读教材第一目“学思之窗”,结合皮日休的诗,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