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描写”写作技巧48招法 环境描写,总逃不过两个误区:要么把环境写成 “说明书”,“窗外有棵树,树下有朵花,花旁有只狗”,没味道;要么堆一堆华丽辞藻,“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看似高级,却和文章里的人、事、情没关系。环境描写的核心不是 “写景”,而是 “借景说事儿、借景传情”,让景成为人物的 “背景板”、情绪的 “传声筒”、情节的 “助推器”。 48种实用的环境描写技巧,按 “五感联动、动静结合、细节放大、情感融合、场景聚焦、对比凸显、线索串联、功能服务”8大类划分,每类6种。 一、五感联动类(6 种):不只用眼睛 “看”,让环境 “可触可感” 新手写环境只写 “视觉”,比如 “树是绿的、花是红的”,写出来的景是 “平面的”;高手写环境会调动 “眼、耳、鼻、舌、手” 五感,让景变成 “立体的”,读者像真的站在场景里。 1. 视觉描写:抓 “颜色 + 形状”,别只写 “好不好看” 视觉不是堆 “美丽、漂亮”,而是写具体的颜色、形状、状态 ——— 比如 “树叶是深绿的,边缘卷着边”“花开得像小喇叭,紫中带白”,细节越具体,画面感越强。 技巧解读选 1-2 个视觉焦点(比如一朵花、一片叶、一盏灯),写清 “颜色 + 形状 + 小状态”,避免笼统描述。 片段阳台的绿萝顺着栏杆往下爬,叶子是深绿色的,像小巴掌,边缘有点卷,叶尖还挂着早上浇花时的水珠,亮晶晶的。 解析没写 “绿萝很好看”,而是写 “深绿、小巴掌形状、卷边、挂水珠” 这些视觉细节,读者眼前立刻能浮现出绿萝的样子,比笼统的 “好看” 更真实。 2. 听觉描写:抓 “具体声音”,别只写 “很热闹 / 很安静” 听觉不是写 “街上很吵”“屋里很静”,而是写具体的声音 ——— 比如 “自行车铃‘叮铃’响”“钟表‘滴答’转”,声音能瞬间让环境 “活起来”。 技巧解读选 1-2 个有辨识度的声音(自然声、人声、物件声),用拟声词或具体动作描述,避免模糊的 “热闹 / 安静”。 片段楼下的修车铺传来 “叮叮当当” 的敲铁声,夹杂着老板的吆喝:“补胎咯 ———5 块钱一个!” 隔壁的小孩在哭,妈妈哄着说 “不哭不哭,给你买糖”。 解析用 “叮叮当当”“吆喝声”“哭声” 这些具体声音代替 “街上很吵”,环境立刻有了 “烟火气”,读者像真的站在街边。 3. 嗅觉描写:抓 “气味来源”,别只写 “很香 / 很臭” 嗅觉不是写 “桂花香”“厕所臭”,而是写 “哪里来的香、香是什么味”——— 比如 “厨房飘来红烧肉的香,带点酱油的咸”“垃圾桶里的剩菜臭,混着点酸味儿”,气味要 “有根有据”。 技巧解读写气味时点明 “来源”,再用 1 个具体的味道词(甜、咸、酸、腥)描述,避免抽象的 “香 / 臭”。 片段从厨房飘来一阵香,是妈妈在炖排骨,混着玉米的甜和生姜的辣,钻进鼻子里,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解析没只写 “炖排骨很香”,而是点明来源 “妈妈炖的”,再写 “玉米的甜 + 生姜的辣”,气味具体可感,还带出了 “妈妈做饭” 的场景,比单纯写香更有温度。 4. 触觉描写:抓 “温度 + 质感”,别只写 “很舒服 / 不舒服” 触觉不是写 “石头很凉”“被子很软”,而是写 “摸上去的感觉 + 对比”——— 比如 “石头摸上去凉得扎手,比刚从冰箱拿的可乐还凉”“被子软得像棉花,贴在脸上很暖”,触觉能调动读者的身体记忆。 技巧解读写触觉时结合 “温度(凉 / 暖)” 和 “质感(软 / 硬 / 滑 / 糙)”,可以加个简单对比,让感受更鲜明。 片段院角的青石板摸上去凉飕飕的,比家里的瓷砖还凉,坐上去没两分钟,屁股就冰得发麻,赶紧站起来跺了跺脚。 解析用 “凉飕飕、比瓷砖还凉、冰得发麻” 描述触觉,没有笼统的 “很凉”,读者能立刻联想到 “坐凉石头” 的感受,代入感超强。 5. 味觉描写:抓 “场景内的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