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民族资产阶级———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1.背景 问题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为何对当时的中国人造成如此大的冲击? 原因一:甲午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资本输出危害更大) 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华民族的救亡意识高涨 (戊戌维新运动、实业救国、义和团运动等) 原因二:比起败于西方,此时败于日本,给中国人带来的心理冲击力更大 (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古代日本落后于中国,多次向中国进贡学习。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图 1.背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维新派)。 甲午之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结合左图,认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产生情况。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洋务企业演变而来。 中国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产生早于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产生于鸦片战争后 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1.背景 (3)早期维新思想影响;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传播 材料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 ……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王韬 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 材料 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西方民主启蒙思想逐渐传播,随着西学东渐,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思想不断影响先进中国人。 在康梁之前,一批有识之士率先提出变革政体的主张。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西学东渐不断深入)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1.背景 (4)康梁维新思想的提出,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 康有为 历史纵横 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特点: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 (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原因:①传统思想过于顽固;利于减少变法阻力。② 维新派自身实力弱小。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1.背景 (4)康梁维新思想的提出,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宣传变法图存思想 借助生物进化论,倡导社会变革,为维新变法找到自然界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 严复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拉开序幕 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 公车上书 宣传思想 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 维新派组织学会强学会、创办报纸《时务报》。 维新思想得到较大宣传,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创办组织、报纸 高潮 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百日维新 失败 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临朝训政。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于菜市口。 戊戌政变 未送达御前, 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2.过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听政。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喋血菜市口,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政变 3.评价 戊戌变法改革内容 政治:开放言路、精简机构等 经济:以工商立国,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思想文化: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传播西学。 思考:结合维新变法的改革措施,分析影响? 冲击传统官僚体制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西学的传播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