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唱歌课型 【教学内容】 湖南文化-出卷网-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歌舞表演》第3课时《交城山》 【教材分析】 《交城山》是湖南文化-出卷网-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歌舞表演》第3课时唱歌课。《交城山》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山西民歌,一般认为在清朝或更早时期就已在文水、交城一带流传。交城山区地势复杂,山高路险、谷深地僻,过去交通极为不便,当地百姓生活艰苦。歌曲中“交城的山里没有那好茶饭,只有莜面烤酪酪还有那山药蛋”“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坐过那好车马 ” 等歌词,正是旧时代交城山区生活的真实写照,山民们将这些生活场景编成小调,经代代传唱、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这首曲调凄婉悠长的民歌。新中国成立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歌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成为山西民歌的经典之作。 《交城山》是一段体结构,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属于平行乐段。整首歌曲在七声清乐F徵调(1= B)上进行,每个乐句又由两个乐节组成,是典型的方整型乐段 ,共八小节。上句落在属音,下句落在主音 ,有着鲜明的民歌上下句特征。歌曲旋律短小,采用多段歌词配同一个旋律的分节歌体裁形式,以简洁单一的乐思展现劳动人民的质朴生活与真实情感,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 。他们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但对复杂节奏型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在演唱方面,能自然发声、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不过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教学中需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源、游戏化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哼唱,让学生感受《交城山》优美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旋律,体会山西民歌独特的音乐风格,感受歌曲从凄婉到欢快的情感变化,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发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用自然、流畅且富有感情的声音准确演唱《交城山》,把握好歌曲的节奏和音准。能够通过适当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表现歌曲的情境,增强舞台表现力和自信心,生动展现歌曲所描绘的不同生活场景。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对《交城山》进行节奏改编、重新填词或者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小品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交城山》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交城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以及这首民歌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意义。理解音乐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增强对山西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山西民歌的风格独特,其旋律中的音程关系、节奏韵律对于非山西地区的学生来说较难把握,尤其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音和独特的节奏型,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模仿,深入理解其韵味。 2.在创意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克服创作时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歌曲进行创新改编,创作出既符合歌曲风格又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同时,让学生在文化理解方面,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深入挖掘歌曲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文化理解与音乐表现紧密结合。 (二)教学难点 1.山西民歌的风格独特,其旋律中的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