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6769

24 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587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语文
  • cover
24 三顾茅庐 1.疏通文意,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别具匠心的情节设计。 3.感受小说中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方法:1.阅读品味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首《蜀相》暗含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三顾茅庐。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重温一下当时的情景。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 2.背景链接 本课节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卷网-1973年版)。东汉末年,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与诸葛亮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亮。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建功立业,兴复汉室。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出山。 【教学提示】根据题目提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2.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第4段):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教学提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完整复述故事。 (三)梳理情节,感受行为 1.刘备三顾茅庐,可谓是真诚至极。他的哪些行为表现出了这种真诚?小组讨论回答。 (1)相见之前: 叱飞:认为张飞不懂尊重人才,不让张飞去。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礼均:和叱飞行为一样,与诸葛均相遇的礼待,是对诸葛亮无比尊重的侧面烘托。 下马:“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半里之外就下马,其行可谓敬重,其心可谓郑重。 (2)相见时: 拱立:“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从“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重点细节描写可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 叙礼:“避席拱手谢曰”“顿首拜谢”,礼节周到。 恳请:“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以泪动人,用情甚深。 一系列的行为,展露出了刘备对诸葛亮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恭敬,表现出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性格和心理。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谈论天下大事,让刘备茅塞顿开。“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及文中的对话描写均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结合行为,归纳形象 文中刘备、诸葛亮、张飞的形象塑造得鲜明。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刘备:是一位尊重人才、渴望人才、礼贤下士的领导者形象。 (2)诸葛亮:是一位胸怀天下、沉着冷静、才能出众的军师形象。 (3)张飞:是一个性格急躁、行事鲁莽、重情重义的武夫形象。 (五)品味语言,激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