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秋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2024) 第二单元 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2.知道水蒸气是气态的水。 科学思维 1.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并描述水的蒸发现象。 2.利用一小杯温水和一个干燥透明的大杯子设计观察实验。 3.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特点。 探究实践 1.描述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并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观察到蒸发现象的。 2.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 1.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到的信息。 2.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意倾听别人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难点:通过观察和推理,发现水蒸气的特点。 【教学准备】 水、玻璃片、植物叶片、装有温水的小杯子、干燥透明的大杯子、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秋天,在晴朗的早晨,植物的叶片上会出现露珠。过一段时间,这些露珠就消失不见了。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类似的水“消失”的现象吗?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揭示课题:水到哪里去了) 二、探索活动 1.列举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黑板上的水迹消失了、湿衣服晾干了。 提问: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水“消失”的现象,请列举。 (2)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吹风机把湿头发吹干、用烘鞋器把湿鞋子烘干等) 2.在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涂少量水,观察水迹有哪些变化,用图画记录并解释。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实验过程。教师提问: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的水迹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2)学生观察后用图画记录并解释水消失的现象。 (3)教师提出蒸发的概念:蒸发是指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4)教师提问:水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不是我们解释的这样的呢?让我们来用实验进行证明。 3.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明确实验过程。 (2)教师提问:小杯子内的水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水了吗?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 (4)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记录。 (5)学生汇报:小杯子内的水量会变少,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了水。 三、深入研讨 1.植物叶片和玻璃片上的水蒸发后到哪里去了? (1)学生交流讨论:水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飘到了空气中。 (2)教师总结。 2.实验中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水了吗?这些水是怎样来的? (1)学生交流讨论:小杯子内的水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往上飘,然后又变成了水附着在大杯子的内壁。 (2)教师总结。 四、拓展延伸 阅读资料:水的特点以及生活中容易蒸发的液体。 【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反思】 水蒸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物质。对于这样一种无法直接看见的物质,要让学生相信它的存在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在实验中思辨“小杯子中的温水与大杯子内部的水珠有什么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最终说服自己水蒸气是存在的,水蒸发后会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 2.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水蒸气遇冷之后会变成水。 2.了解水和水蒸气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科学思维 1.利用杯子、冰水、玻璃片、色素等材料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 2.针对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设计探究实验,并对方案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探究实践 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有关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的结论,具有分析、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态度责任 1.形成细致、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