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7961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共20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461942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高中,纲要,中外,必修,编版
  • cover
(课件网) 《元世祖出猎图》局部 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回顾对中央政府威胁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变迁 BC89年, 武帝征合4年 147年, 汉桓帝建合元年 916年, 契丹国建立 1038年, 西夏建立 1114年, 完颜阿骨打称帝 1126年, 金占领开封 1206年, 大蒙古国国建立 1279年 一、辽 4、四时捺钵制:“捺钵”,是契丹语音译,本意是指辽国皇帝的行营—流动中的草原王庭。后引申为帝王四季渔猎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一项包括巡狩游猎、祭天祀祖、监国理政、交通外邦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制度安排。 但又分别在夏季五月和冬季十月会随捺钵而召开南北臣僚议政会议,决断军国大事。 1、统治区域多民族共同生活 【契丹/女真/汉人等】 2、疆域辽阔,五京制 3、半游牧半农耕,南北面官制 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契丹一族地处于沙漠地区,水源稀少,生存环境非常恶劣,逐水草而居。】 2. 外部环境的不安定。【辽国边境地区各势力交错,实行捺钵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边疆的这种不安定因素。】 3. 契丹族内在的勇武精神。 图为内蒙古巴林右旗 辽庆陵中的四季山水画,壁画描绘了辽腹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风光,象征着“四时捺钵”的情景。 图为内蒙古画家王青煜所绘《辽代四时捺钵图》中“冬捺钵”的场景,气派森严的营帐,体现出了冬捺钵在辽国政治中的特殊性。 一、辽 5、文化融合【受汉文化影响明显】 内蒙古赤峰市 辽代 宝山2号墓壁画《寄锦图》 《晋书》:苏惠思念边疆服役的丈夫,寄锦以相思,表达墓主品行 2号墓壁画《杨贵妃教鹦鹉图》,《明皇杂录》 贵妃教鹦鹉背诵《心经》,安慰墓主人亡魂 内蒙古赤峰市 辽代 宝山2号墓壁画 1、绘画内容:出自汉书 2、绘画风格:深受唐代壁画写实主义的影响,并有顾恺之、阎立本紧劲连绵、柔中带刚的线条风格。人物造型上则颇有周肪《簪花仕女图》等唐画的风采。 二、西夏 1、唐末党项中的一只拓跋部,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首领受封夏国公,赐姓李,乱世之中割据一方。 2、起兵反宋;在宋辽对峙中扩张领土。 3、重视武备;男性全民皆兵;占有优越的军马基地。 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的祁连山与焉支山之间 二、西夏 4、气候干旱,多沙漠,频繁对外发动战争掠夺物资,【李华瑞:契丹给宋造成的亡国威胁远大于西夏, 而西夏给宋造成的国防压力则远甚于契丹。】 《旧唐书》:“气候多风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求【掠夺】大麦于他界” 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连年的战争,西夏国内怨声四起,宋夏订立和议。 6、学习宋的文化/制度/法律/农业耕作技术/大兴佛教/都城建造等,还根据汉字创造西夏文字。 7、被蒙古所灭/西夏宗室或遭屠戮,或流散四方/ 西夏帝陵遭到严重损毁/众多西夏文书化为灰烬。 西夏王陵位于贺兰山脚下,有着“东方金字塔”之称,它所在的这片土地上有近百个陵墓,但随着不断风化,外边木质结构随着地上主体全部消失,目前只剩下零散的高低错落的土包。 下图是王陵结构复原图。 上图:张掖大佛寺,我国现存最大室内木胎泥塑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 右图:西夏亡国之后,西夏佛像无人维护,高温之下眼珠黑色釉料熔化流出,右图所示犹如“泪痕”,诸多佛像都是如此,堪称“诸佛泪流” 宋神宗对辽与西夏两个政权保持清醒的认识:“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二虏”比汉唐的少数民族强盛在哪? 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并非单纯的游牧民族,他们熟练掌握汉族炼铁技术、兵法和农耕技术,以及学会了筑城防御。建立政权后又注重采用汉族政治文化制度学习儒家经典。 北宋朝所面临的边防压力远远超过隋唐。北宋两次北伐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