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领悟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 2.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问题。 1.通过列举实例,阐述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明确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通过回顾史实,全面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培养科学精神。 (下列带★的内容需重点关注)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1)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涵 ①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国家机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普遍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一般而言,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经济领域),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法律法规完善、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体现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等于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前进的、上升的,也不意味着社会历史的每一次运动都是向前的,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前进中有曲折甚至倒退,但总体上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2.在阶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