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3299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129004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课,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讲授新课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进以及关税、 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指导意见:中古赋税制度的演变;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产生及实行 教学重点: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教学难点:古代赋税结构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导入新课 目 录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任务1:结合教材预习,以表格形式梳理并整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 展演变;分析思考其发展特点,发展趋势及其特殊时段内重大 赋役制度变革的历史原因与影响。 时 期 赋 役 先 秦 夏朝:任土作贡; 商朝:“助”; 西周时期:“彻”;春秋时期:私田与初税亩 秦 朝 田赋、口赋(人头税)、徭役 汉 朝 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 隋 朝 沿用租调制,主要征收租调役 唐 朝 唐初租庸调制;唐中期两税法 宋 朝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元 朝 北方:租庸调,征丁税和地税;南方:两税法,征夏税和秋粮 明 朝 明初:两税法;明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金花银;明后期:一条鞭法 清 朝 (康熙年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 (一) 概念解析 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也叫田租,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其他:关税、市税等。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包括力役(庸)、兵役、和杂役。 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死亡和纳税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件事情。———富兰克林 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马克思 (二) 形成与发展历程 1.西周: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井田制下土地属周王所有(土地国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诸侯要交一定贡赋,为王室服役。 贡赋制度 以劳役地租为主,役重于赋 2.春秋战国: ①齐国:“相地而衰征”(管仲,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②鲁国:“初税亩”(前594年,无论公私田,按田亩实数收税) ③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 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表现: 实质: 影响: ①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②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3.秦汉时期: 秦 汉 田赋 口赋 徭役 税率极高“收泰半之赋” “与民休息”,税率大大降低。 高祖:十五税一;景帝:三十税一 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二十倍于古” 口赋(7-14岁);算赋(15-56岁),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征收“财产税” 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 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汉朝赋役制度的内容是造册登记户口形成编户制度;田赋税率降低;征收财产税(算缗)。其特点是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很重(舍地而税人)。其影响是巩固了汉初政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和剥削。 田租较轻,人头税较重(舍地而税人) 财产税: 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约可产粮150石,以1/30的税率计算,须缴纳田赋5石其间粮价平均为每石80钱5石粮折价400钱。除粮食外,还有稿自之征,所要缴纳的稿自折价不到50钱。两者折价合计不到450钱。 人头税: 不论算赋、口赋和户赋,单就更赋一项来计算,五口之家须缴纳更赋有1.5人,每人每年须缴纳过更(亲自服役)、践更(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