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分析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认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唯物史观】 通过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政策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关史实总结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理解影响一国外交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时空观念】 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在不同时期获得的不同成就,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 【史料实证】 通过史料分析,探究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内涵意义。通过了解中国在当代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历史解释】 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概念。知道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家国情怀】 内政决定外交,通过学习中国的外交成果,了解祖国在一步步的变得强大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十年文革 过 渡 时 期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78年 新时期 徘徊 2012年 建国初期: 外交奠基 50到60年代初: 冲破封锁 70年代: 外交突破 改革开放: 外交新发展 新时代 十八大: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新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古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现代外交 中国外交的演变 朝贡外交 屈辱外交(不平等条约)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影响外交的因素 ①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②国家性质;③国家力量;④国内外形势。 材料一:英国伯默斯顿: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材料二: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 近代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列强用暴力在中国建立“条约制度”,以保障它们在华进行殖民掠夺的权益,它并非使中国“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列强建立新的关系。相反,列强用“条约制度”把中国纳入它们的“统治范围”,确定了对华关系的真正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正是“条约制度”的内核。 ———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近代中国列强通过“条约制度”,与中国建立了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战后世界形势 1、背景: 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 1950年美国的第七舰队 开到台湾海峡 (1)国际: (2)国内: ①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两极格局逐步形成;②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不承认;③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①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外交关系,新中国的成立为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②需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营造和平的建设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当天,就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3、外交诉求: 2、新中国新政策: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 4、外交方针 (一)新中国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