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3664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日期:2025-11-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37722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经济,必修,选择性,编版,统编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说:“青铜可以制造有用的工具和武器,但是并不能排挤掉石器,这一点只有铁才能做到,而当时还不知道冶铁。”恩格斯强调的是(  ) A.冶铁业的历史出现较晚 B.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低 C.石制工具的使用历史长 D.青铜器使用的广度有限 2.据陈振中先生的《先秦手工业史》的统计,发现和出土春秋时期铁器的地点仅有42个,而发现和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已经涉及我国24个省(区、市)约423个地点,出土的战国铁器总数有6 167件以上。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冶铁技术不断进步 B.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C.铁器使用日益普遍 D.农业生产范围拓展 3.随着金属(尤其是铁器)农具与牛耕普及,唐代后期,江东人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江东犁),大大提高了水稻耕作效率,长江流域得以大规模开辟和熟化,其优越的水热条件渐次得以发挥,演进为物产丰富、人文兴盛的地区。这说明(  ) A.铁犁牛耕率先在江东地区得到普及 B.唐代后期的农田水利事业发展迅速 C.农具革新成为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 D.长江流域是世界水稻生产的发源地 4.据下表推知,“箕”主要用于(  ) 不同史籍关于“箕”的记述表 记述 出处 箕之簸物,虽去粗留精,然要其终,皆有所除是也 《庄子》 箕主簸扬,糠秕及陈 (汉)李尤《箕铭》 A.手工业生产 B.农业播种 C.谷物清选 D.盛放物品 5.古代金属器成形方式包括锻打和铸造两种。下图的制作工艺和工具出现在(  ) A.半坡时期 B.商周时期 C.两汉之际 D.唐宋之交 6.如图为1953年河北省兴隆县古洞沟出土的战国双镰铁范,此范系单范,背后有弓形把手,一次可铸两镰,该范近镰柄处有“右廪”字样。该文物能直接反映(  ) A.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情况 B.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C.我国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D.我国古代冶金的工艺水准 7.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8.宋代出口的大多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瓷器、铜钱、茶叶、丝织品和图书等制成品,进口的大多是科技含量比较低的香料、矿石和动物等原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据此认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居主导地位”。这表明宋代(  ) A.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9.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这不同于近代西欧农具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用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  ) A.政府不注重对农具的改进 B.农具制造技艺比较落后 C.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自然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10.《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如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据此可知(  ) A.小农经济在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劳作方式的改变推动社会习俗变革 C.铁犁牛耕成为农业主要的耕作工具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11.东晋时期,北方世族大量南迁,他们因不能在世族聚集的太湖流域争夺土地,便把圈占土地的目光聚焦于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的山川林泽,通过奴客“凿山浚湖,功役无已”的艰苦劳动,取得了“并成良业”。这说明东晋庄园经济的繁荣(  ) A.得益于均田制的推广  B.破坏了生态环境 C.促进了南方地区开发 D.激化了人地矛盾 12.《礼记·月令篇》中关于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