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6675

1.4.2充要条件 课件-(21张PPT) 高一上学期数学 人教A版 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17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6156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2,学期,必修,人教,数学,充要条件
  • cover
(课件网) 1.4.2 充要条件 回顾 初中,我们已经对命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命题的结构形式:若p,则q 条件 结论 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回顾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①q ,p是q的充分条件 ②q ,q是p的必要条件 前推后 后推前 位置前后的确定:看题干问题 集合与条件间的关系,由p构成的集合为A,由q构成的集合为B, ①p q A B ②p q A B  ③p q A=B 口诀:箭头指向谁谁的范围大 学习 目标 1.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  2.会判断一些简单的充要条件问题.  3.能对充要条件进行证明. 复习 一、逆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即时练】 1.“若x>2,则x2-3x+2>0”的逆命题是(  ) A.若x2-3x+2<0,则x≥2 B.若x≤2,则x2-3x+2≤0 C.若x2-3x+2≤0,则x≥2 D.若x2-3x+2>0,则x>2 解析:若x>2,则x2-3x+2>0的逆命题为若x2-3x+2>0,则x>2.故选D. √ 思考 下列“若p,则q”命题中,哪些命题与它们的逆命题都是真命题? (1)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3)若一元二次方程,则 (4)若A,则A与B均是空集。 提示:(1)(4)和它们的逆命题都是真命题 (2)是真命题,但它的逆命题是假命题 (3)是假命题,但它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课本20页 p q 充分必要 充要 【典例分析】 课本21页 例3 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四边形是正方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2)p:两个三角形相似,q:两个三角形三边成比例; (3)p:,: (4)p: 【典例分析】 课本22页 例4 已知:⊙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 求证: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的证明思路 证明充要条件:先证“充分性” 再证“必要性”  (对接教材例3)判断下列各题中,p是否为q的充要条件? (1)p:|x|=|y|,q:x3=y3. 【解】 当|x|=|y|时,x=±y x3=y3,但x3=y3 x=y |x|=|y|,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p:在△ABC中,AB>AC,q:在△ABC中,∠C>∠B. 【解】 在△ABC中,大边对大角, 故AB>AC ∠C>∠B, 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3)p:A B,q:A∪B=B. 【解】 若A B,则A∪B=B, 反之若A∪B=B,则A B, 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变式探究】 (条件变式)本例中p,q不变,是否存在实数m使p是q的充要条件?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求参数值(范围)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转化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2)根据集合间的关系构建关于参数的方程或不等式(组)求解.  课堂自测 PART 02 第二部分 1.“x=2”是“x2-4=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将x=2代入x2-4=0,等式成立,所以“x=2”是“x2-4=0”的充分条件;由x2-4=0,得到x=±2,故“x=2”不是“x2-4=0”的必要条件.综上,“x=2”是“x2-4=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 2.(多选)设全集为U,在下列选项中,是B A的充要条件的有(  ) A.A∩B=A B.( UA)∩B= C.( UA) ( UB) D.A∪( UB)=U 解析:由Venn图可知,B,C,D都是B A的充要条件,故选BCD. √ √ √ (2)a,b都是偶数_____a+b是偶数; 解析:a,b都是偶数,则a+b是偶数;但a+b是偶数得不出a,b都是偶数, 所以a,b都是偶数 a+b是偶数. (3)x2=1_____|x|=1. 解析:由x2=1可得x=±1,由|x|=1可得x=±1,所以x2=1 |x|=1. 4.(教材P22T3改编)求证: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过原点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