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8706

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24146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21张
  • cover
(课件网) 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程导入 看到这样的大海, 你心中 是否会激荡起伏呢? 课程导入 你认识曹操吗 当曹操面对这汹涌的沧海会有何感想呢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学习活动一 朗读全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饱含情感。 碣(jié)石 澹( dàn) 竦(sǒng ) 峙( zhì) 学习活动二,结合注释翻译诗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内容鉴赏 梳理内容并赏析文章的写作思路与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观”用得好,“观”因为字统领全篇。 注:这篇文章可以用小说的思路来理解。 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临”用得好,还是“观”用得好?为什么? 临只是点明地点,观才是目的和事件的主体。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内容鉴赏 梳理内容并赏析文章的写作思路与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 赏析这句话,描绘你看到的画面: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 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