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0970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含答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2588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8课,中国,古代,法治,教化,同步
  • cover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单选题 1.秦律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伪听命书,法(废)弗行,耐为侯(候)”。此外,秦律还有“不胜任”“不廉”“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据此可知 A.秦律具有轻罪重刑特点 B.秦朝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C.秦律以形成完备的体系 D.秦朝注重规范官吏行为 2.唐代的家训除强调忠孝外,还特别突出对家族子弟个人品行修养的培育,“勤俭”“律己”“谦卑”“德行”频繁出现在士大夫、武将和普通民众的家法家训中。唐代家训体现了 A.礼法结合的思想观念 B.宗法制度的强化 C.修身明德的价值导向 D.选贤任能的理念 3.宋代,蓝田县儒生吕大钧制定的《吕氏乡约》规定,约正由“众推正直不阿者”担任,负责赏罚;直月则“依长少轮次为之,一月一更”,处理杂事。这一规定体现了宋代 A.政府强化对乡村的直接控制 B.宗族血缘关系主导地方治理 C.儒学士人推动民间基层管理 D.融合乡约与法律以维护秩序 4.里耶秦简记载,县丞需定期核查乡啬夫上报的户籍、田亩数据,考核牛马饲养状况,误差超三成者报郡监御史,且简牍多见“以律令从事”“毋失期”等记载。这体现秦朝 A.行政管理高效务实 B.利用严刑峻法维护统治 C.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D.国家治理的集权化特征 5.中国古代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随着宗族血缘纽带的松弛,对于礼法的尊重不像过去那样迫切,如《唐律疏议》中子女在外无父母之命的情况下,对于嫁娶的规定是:“已成者,婚如法”。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人文伦理的改变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法律制度的适时调整 6.下表为某学者统计的秦石刻文字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单位:次)。这反映出,秦朝社会治理 仁/孝 良/文 德 礼 义 诛/灭 威/武 禁/刑 法/度/ 式/矩 功/利 2 4 9 1 9 10 9 3 15 10 A.强调尊卑等级 B.淡化血缘亲情 C.侧重法家思想 D.崇尚道德教化 7.明朝思想家陈献章在《白沙子集·治新会县事状》中记载:“岭南乡民素无礼法,男女杂处不避。自予至县,首刊朱子《家礼》,命社学师月讲《孝经》《小学》。复择乡老为礼生,朔望集众于申明亭,宣读圣谕十六条。三载之后,鳏寡有养,争讼日稀。”可见当时 A.宗族自治取代政府管理 B.官学体系传播儒家经典 C.借助乡约重建伦理秩序 D.基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8.历代思想家认为法律虽为国家制定,但亦有良法、善法与恶法之分。据下表可知,思想家们认为良法善法的标志是 明主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 《汉书·韦贤传》 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令各因其宜 (唐)马总《意林·淮南子》 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世,而为当世之法 (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A.立法为公 B.一断于法 C.法布于众 D.循变协时 9.唐律的《杂律》篇规定,每年的2月1日以后至10月30日以前,不可用火烧田野,以免损毁庄稼。但考虑到“北地霜旱,南土晚寒,风土亦既异宜”,所以允许各地“各依乡法”,如北方可在早春或春末播种前进行烧荒。这样,聚居于中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成为最大受益者。这一举措 A.有利于少数民族对唐律的认可 B.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 C.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执法权 D.标志着中华法律体系正式确立 10.秦简《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个方面。其中才干方面的要求,与“吏”的职责有关,且文中数次提到不能暴虐施政;政治态度方面,大致包括尊上、守法和无私。这体现出秦朝 A.以法治国缓和社会矛盾 B.礼法结合促进基层治理 C.整顿吏治维护专制统治 D.国家治理渗透伦理规则 11.据《周礼·秋官·司刺》中记载,西周司法实践中有“三宥”规定。针对有罪行的人,“壹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