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像描写”写作法36技 一碰到 “写人” 就犯难。要么写 “他有一双大眼睛、高鼻梁,很帅气”,干得像填表格;要么把所有人都写成一个样,不管是公司老板还是小区保安,全是 “浓眉大眼、身材高大”;还有的更离谱,光写 “穿什么衣服”,忘了写人本身的特点,读者看完根本记不住这个人长啥样。 其实肖像描写没那么玄乎,核心就写 “他独有的样子” 。不是写 “眼睛”,是写 “他眼睛笑起来会眯成缝”;不是写 “手”,是写 “他手背上有三道修鞋磨的疤”,只要抓住这些人 “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肖像描写没那么难,而是 “学会观察”,到处都是可写的人:楼下修鞋的师傅、公司的领导、家里的长辈、地铁上的陌生人,多留意他们的 “独特点”,比如师傅的老茧、领导的胡茬、长辈的银锁片,把这些细节写出来,就能把人写活。 肖像描写的 36 种方法,分 4 大类(面部核心、肢体细节、神态动态、身份融合),每类 9 种,全配有熟悉的场景片段,再讲技巧、避坑点,看完出门看见邻居,都能说出他的肖像特点。 一、36 种 “肖像描写” 方法(分 4 大类,每类 9 种) 先按 “从脸到身、从静到动、从表到里” 的顺序分类,符合成人观察人的习惯。先看脸,再看手和身,再看他的神态动作,最后连他的身份一起记住。 第一类:面部核心部位描写(写 “脸” 的关键,抓 8 个部位 + 1 个整体,一写就认得出) 脸是肖像的核心,但别瞎写 “五官端正”,要抓每个部位的 “小特点”。比如眼睛的纹路、鼻子的形状、嘴的习惯动作,这些才是 “独有的”。 1. 眼睛:写 “眼神 + 细节”,别只写 “大 / 小” 片段:我们部门张总监,左眼下方有颗米粒大的痣,每次跟人谈工作,他会盯着对方的眼睛看,痣跟着眼神动。上次我汇报方案,他皱着眉听,痣在眼睑下轻轻晃,我就知道哪里没说清楚,后来果然被他指出了两个漏洞。 解析:没写 “他的眼睛很大”,而是写 “左眼下方的痣”+“盯着人看的眼神”,还有 “痣跟着眼神动” 的细节 。 这颗痣就是 “独特点”,读者一想到 “带痣的总监”,就能记住他。写眼睛,就找这种小细节:比如 “眼尾有细纹,笑的时候会堆起来”“戴粗框眼镜,镜片总擦得很亮”,比 “大眼睛” 管用。 2. 眉毛:写 “形状 + 动态”,别只写 “浓 / 淡” 片段:楼下卖早餐的李阿姨,眉毛是天生的 “八字眉”,但她总爱笑,一笑眉毛就往上挑,八字变成 “倒八字”。上次我去买豆浆,她说 “姑娘今天起这么早”,眉毛挑着,连眼角的细纹都透着亲切,一点不像平时不笑时那样显严肃。 解析:先写眉毛的形状 “八字眉”,再写动态 “笑的时候变倒八字”,还跟 “亲切” 的性格挂钩。这样写,眉毛就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写眉毛,别只说 “浓眉毛”,要写动态:比如 “他一着急,眉毛就拧成一个疙瘩”“老师讲课的时候,眉毛会跟着语气上下动”。 3. 鼻子:写 “细节 + 痕迹”,别只写 “高 / 矮” 片段:我爸的鼻子尖上,有块浅褐色的疤。是他年轻时开拖拉机,被树枝划的,现在每次他戴老花镜,镜架的鼻托正好压在疤旁边,我总说 “爸,你这疤跟眼镜成一对了”,他就笑。 解析:写鼻子不写 “高鼻梁”,而是写 “鼻尖的疤”+“疤和眼镜的关系”,还藏着往事 。这样的鼻子有故事,比 “高鼻子” 好记。写鼻子,就找痕迹:比如 “鼻子两侧有晒红的印子,他说上周去工地晒的”“总爱用食指蹭鼻尖,一说谎就蹭”。 4. 嘴:写 “动作 + 习惯”,别只写 “大 / 小” 片段:我同事小王,说话时总爱抿嘴。每次他不确定自己说的对不对,就会抿一下嘴,比如上次他说 “这个数据应该是对的”,说完抿了抿嘴,我一看就知道他没十足把握,后来查了果然错了。 解析:没写 “他的嘴很小”,而是写 “说话抿嘴” 的习惯,还跟 “没把握” 的性格挂钩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