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数星星的孩子》 内容分析: 《数星星的孩子》讲述了张衡小时候观察星星的故事,通过他与爷爷的对话及后续的观察行动,展现其对星空的好奇与执着。文章语言朴实,通过人物对话体现情感,既介绍了天文常识,又凸显了张衡的探索精神,具有教育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感受张衡探索星空的精神,体会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增强对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认同。 语言运用: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体会心情。 思维能力:梳理张衡的想法与做法,分析其成功原因,培养逻辑推理与深度思考能力。 审美创造:在故事中感受探索自然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体会执着追求的精神美。 教学重难点 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体会角色的心情。 2.能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说说张衡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原因 情境导入:小朋友们,快乐的童年就像一颗颗闪闪发亮的宝石,藏在我们的记忆宝盒里。这个单元,我们将化身“童趣时光收藏家”!去寻找、发现、记录和分享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美好生活片段。 揭示核心任务:让我们再次打开收藏夹,朗读充满童真的语言。用耳朵倾听,用心感受,用语言描绘,看一看“探秘宝石”中藏着的是什么秘密等着我们一起去发掘呢?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视频导入:播放一段美丽、静谧的夏夜星空视频(或展示高清星空图片),配以轻柔音乐。教师提问:“同学们,夜晚的天空美吗?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星星”)。 2.聚焦星星: “这么多星星,你数得清吗?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就特别喜欢看星星,数星星。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走进这位数星星的孩子的故事吧”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数星星的孩子》,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预设:他是谁?他是怎么数星星的?他数清了吗?他为什么数星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题。 4.认识数星星的孩子: 老师范读课文:标记段落符号。同学们,数星星的孩子叫什么?哪一自然段让你认识了他?(学生回答第五段) 介绍张衡课件出示:张衡勤学钻研,博闻多才,他对研究机械、天文、历法、数学等自然科学最感兴趣。常常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制造一种仪器,废寝忘食不间断地工作,直至成功。张衡制成的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的首创,是人类文明史上用科学方法认识地震的第一次勇敢尝试,它揭开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而欧洲出现类似的仪器比中国晚了一千七百四十八年。张衡除发明制造了地动仪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的天文仪器———流水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验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张衡还提出了“浑天说”理论,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以此来永久的纪念他。 观看视频,感受夜空的美丽神秘,对美丽的太空产生兴趣。 齐读课题,对课题的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在课文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通过课件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张衡。 第二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了解数星星的孩子的故事: 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张衡小时候在夏天的夜晚,坐在院子里,仰着头,一颗一颗地数星星。) 引导学习第1~3自然段。(1)让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场景。 出示对比图片:普通夜空 vs 文中描写的璀璨夜空。感受比喻句的生动形象。指导朗读,读出星空的美。 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你觉得星星除了像珍珠还可以像什么呢? 2.教师: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呢?从数星星这件事能够看出什么来呢? 学生预设:张衡数星星,真的是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