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2848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7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

日期:2025-09-1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43562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7课,古诗
  • cover
(课件网)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赏“登”楼之景 品“登”楼之情 悟“登”楼之理 ———《登鹳雀楼》选点教学设计 阁楼文化———中华文化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 山水与楼阁,又须文字留。 ———清·尚镕《忆滕王阁》 壹 赏“登”楼之景 鹳雀楼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旧址在山西蒲州,即现在永济市的西南,因为常有鹳雀栖息在楼上,因此而得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登楼赏景,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思考:王之涣登楼之后,看到了什么景呢? 一、“白日依山尽”之景 二、“黄河入海流”之景 作者在鹳雀楼上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徐徐落下。 作者目送着流经鹳雀楼下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想象它在远方流归大海的壮丽景象。 鹳雀楼 上———下 远———近 壮阔辽远 缩万里于咫尺 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品“登”楼之情 贰 白日依山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黄河入海流: 逝者如斯夫,不收昼夜。 ———孔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伤感 诗人的目光,早已不拘于眼前落日,而是放眼于千里之外,不仅仅要千里,更要穷其千里。隐含着诗人不甘于现状,干出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 思考: 白日已尽,黄河入海。为什么诗人却还要继续往上爬楼? 雄浑、磅礴、向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悟“登”楼之理 叁 王之涣个人经历 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面上写的是看景。实则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进取的精神。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课后小结 诗人仅用二十个字便带领我们一起欣赏到了北国山河的壮丽景象。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在登楼过程中的进取精神,而这精神也鼓舞着我们自己要不断地努力向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作业布置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讲的内容写一则鉴赏练笔,要求字迹工整,主题鲜明。(150字) 《登鹳雀楼》 景:上———下;远———近 情:伤感———昂扬 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板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