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了解作者苏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重要文言字词。 2.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方法,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4.体悟作者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苏洵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中。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洵 苏洵长于策论,其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当世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抗秦,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为分两种: 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六国论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即“论六国破灭的原因”,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和辽、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 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反而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来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北宋统治者。 1.第1段概括的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在论证了哪个分论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3段在论证了哪个分论点?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 4.第3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本段中作者为六国设计的图存之道有哪些? 6.第5段总结出了什么结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lù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弊:弊病,弊端 亏:亏损 道:规律,道理,这里指原因 或:有的人 互丧:相继灭亡 率:一概,全都 盖: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adj-v,保全 六国破灭的原因 作用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下文的议论 1.第1段概括的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赂秦的角度 不赂者的角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一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不赂者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