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5945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16687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1,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古人比之为“批逆鳞”,臣子唯恐触犯君上,上奏时莫不谨慎小心。因为讽谏帝王,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一魏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其流畅的艺术文气和魏征敢于直谏的报国之心。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熟读并背诵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作者的语言艺术,把握作者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魏征直言敢谏的精神,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感悟责任使命,体会现实思政意义。 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任贤》)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代政治家,生性刚直,以直言敢谏著称。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初降李密,又随李密投奔李渊,后为太子李建成近侧。“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擢为谏议大夫。魏征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史称“诤臣”。 谏:劝谏。 太宗:庙号,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劝谏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议文的一种,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进言的进谏文书。“疏”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等。 本文写于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初年,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但随着功业日隆,内外无事,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喜闻顺旨之说”而“不悦逆耳之言”。 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纠正太宗的偏差。贞观十一年三月到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第1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2.第2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规律?作者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论述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 4.请梳理“十思”的具体内容,“十思”大致是从哪些角度展开的? 5.文中提到君王除“十思”外,还要做到哪些?按此去做会有怎样的效果? 固:使…牢固 浚:疏通水道 德义:德行和道义 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当:主持,掌握 神器:指帝位 崇:推崇 极天:天之极处,皇权 峻:高峻 休:喜庆,福禄(休戚相关) 胜:战胜,克服 1.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chǔ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思考1:第1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比喻论证———正面 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人君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