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8524

第三单元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教案(表格式)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日期:2025-10-1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512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三,上册,三年级,人教,格式,单元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千米的认识》第3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3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将1千米与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联系,以已掌握的“米”为基础推算“千米”,引出二者关系。通过量、走、估等活动,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帮助其掌握估计方法,完善长度单位认知体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之前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千米较为抽象,无法直观感受。学生在学习时需通过多种活动亲身体验,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且在实际应用中准确选择和换算长度单位仍有难度。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计量较长路程的场景,发现用米作单位的局限性,提出使用千米的需求。 2. 观察运动场跑道等实际物体,了解1千米与生活中常见距离的联系。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千米产生的意义,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千米作长度单位更合适。 2. 思考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千米的长度,以及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千米作单位。 2. 能够清晰地表达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明确千米在长度单位体系中的地位。 2. 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能熟练进行换算。 3. 学会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 1.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准确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2. 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千米作单位。 3. 灵活运用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卷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与问题 情境导入 (1) 教师展示一些长途旅行、城市距离等图片,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场景中,用我们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来计量路程方便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教师展示一张地图,指出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尝试用米来表示,感受数字的庞大。 (3) 教师说:“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和千米的英文缩写。 (4) 教师提问:“大家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千米(km)’?”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5)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展示一些包含千米的标识图片,如高速公路指示牌、路标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米的应用。 (6) 教师提出问题:“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7)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1千米的长度,与自己熟悉的距离进行比较。 (8)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究1千米的奥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1. 观察图片,思考用米计量路程的不便。 2. 尝试用米表示城市间距离。 3. 分享生活中见到千米的地方。 4. 猜测1千米的长度。 评价任务 观察思考: 经验分享: 猜测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生活场景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入千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探究与发现 介绍“千米”的概念 概念讲解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的内容,再次强调:“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2)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引入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呢?”引导学生思考千米产生的必要性。 (3) 教师举例说明,如从学校到附近商场的距离、两个村庄之间的距离等,用米表示会很不方便,让学生理解千米的应用场景。 (4) 教师说:“千米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一样,都是长度单位,只不过它表示的长度更长。”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5) 教师展示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二者的数量关系。 (6) 教师提问:“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