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862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327760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 cover
(课件网)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華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整体知识架构 教材知识体系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2022举办的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2月4日开幕,20点4分开始,24分钟中国队入场。 24这个数字,似乎在常规语境中并没有什么含义。但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总导演告诉了我们这个词的含义:24节气。2月4日正值立春,“将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因为中国人认为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 華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華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河姆渡 良渚 红山 仰韶 龙山 大汶口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地域分布: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思考: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性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什么?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华夏认同的表现 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其出土青铜器铭文:“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吴越由蛮夷成为诸侯大国。秦楚由蛮夷而问鼎中原。 “向中原看齐” (从中原核心向四周辐射) 形成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以华夏族为核心,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 2.奠基:先秦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 【历史纵横】成熟的青铜文明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和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文字的成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礼制的发展和完善 思考:阅读“历史纵横”,指出青铜时代文化发展的表现 材料一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于凯《战国史》 材料二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士阶层。 战国各国养士之风盛行。统治者对士人十分尊重,不仅从中任用官吏,还将一些人专门供养起来而不责以实务。不同学派之间相互辩驳。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概况: A.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B.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春秋:儒学形成 战国:百家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