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程标准: 认识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传统经济结构与专制体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知道陆王心学及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知道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理解其时代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落日余晖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白银帝国,萌芽初现 任务一: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哪些新的现象?带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式的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王言峰《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农业:①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②经济作物种植增加③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佃农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人口流动性增加。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手工业:①手工业各行业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②部分行业开设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一: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材料二:当时在江南市场遍地可见产自四川的药材,河南和江西两地的药材也大量输入江南。特别是许宣活动的杭州、苏州和镇江三市,药材交易异常活跃。 商业:①江南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②长途贩运贸易发达③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④白银货币化。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晋商主要经营盐业、粮食、绸缎、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尤其是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 徽商,指徽州籍商人的总称 。徽商主要从事食言、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讲究商业道德,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到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编自《全球通史》 任务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不比西方晚多少,可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一: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①小农经济强势 ②专制统治僵化 ③传统思维顽固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任务一:分析王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概括其主要内容?如何评价王阳明心学? 材料一:正统(明英宗年号,1436-1449)以后,明朝开始走向衰落。明中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日趋激烈,流民起义不断;蒙古侵扰北部边境,倭寇为患东南。 ———雷依群、施铁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当时的士大夫崇尚空谈,不切实际,墨守章句,不谙世务……理学成了知识分子钻营利禄,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的工具。 ———周舜南《中国古代思想传承》 王阳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