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1549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92375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7课,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
  • cover
(课件网)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 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壹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废旧立新 臣窃惟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今学校未成,科举之法,未能骤废,则莫先于废八股矣。夫八股之无用,臣即业八股以窃科第者也,从其业之既久,知其害之尤深,面对未详,敢为我皇上先陈之……然后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 ———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思考】康有为奏请废八股的目的是什么? 他主张用什么方式培养人才? 目的:培养人才,推进变法; 方法:兴办学校,教授新学。 材料1: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3: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科举制度的变化 思考:速读P39,结合材料分析“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1.科举末路———原因与变化 政治: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经济:洋务运动的开展; 思想:①西学的传播; ②科举制度自身弊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戊戌变法,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试策论,考时务策 1898年 清末新政,设各级学堂(大、中、小、蒙养学堂); 1901年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确立; 1904年 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光绪帝废科举; 1905年 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城乡遍设学堂;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1906年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 《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目的:换取列强信任; 培养新政人才; 开通民智,提高国民素质;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思考】袁世凯的核心主张和目的? 主张: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 材料1:废止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视为“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核心”,或“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实际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由批评科举制的弊端、呼吁改革科举,到尝试把科举与学堂综合,到最终指责科举阻碍新学将其彻底废除,此种变化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 萧功秦认为“科举制度的废止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积极:①破除儒家意识形态,动摇专制思想基础; ②推进新学和新政,促进社会进步。 材料2:废八股改策论的决策,是百日维新中最值得称道的事件之一,无疑有利于时务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