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3503

第五单元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8073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化学方程式,第五,单元,课题,1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明确其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从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视角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其蕴含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微粒个数比、物质质量比等信息。 3.学会基于守恒和比例关系正确推断化学方程式中的相关信息。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通过分析不同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结构化认识。 2.科学思维:能从宏观的物质变化和微观的粒子变化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初步建立“宏观 - 微观 - 符号”三重表征的学科思维。 一、教学重点 多视角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物质转化关系和定量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2024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化学用语,它是对前面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学习后续化学计算、化学反应规律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在整个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本课时主要安排了认识化学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两部分内容。教材首先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具体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文字表达式、微观示意图和符号表达式,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引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接着,以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为例,从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等多个视角深入探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 - 微观 - 符号”三重表征的学科思维。 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对化学反应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准确、科学地表示化学反应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在思维方面,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于较为抽象的化学概念和理论,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化学方程式之前,学生虽然接触过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与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于如何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如何在化学方程式中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的实验、图片和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化学思维方式。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不少化学用语,比如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像 H、O、C、N 这些元素符号,以及 H 、H O、CO 这些化学式,它们都有什么含义呢?(等待学生思考并请几位同学回答,引导学生回顾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化学式表示物质及其组成等知识) 【探讨化学式含义】那我们就以 H O 为例,深入探讨一下它的含义。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看看能从宏观、微观的角度说出 H O 有哪些含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之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倾听学生发言并总结)从大家的讨论和发言中,我们知道了 H O 宏观上表示水这种物质,还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微观上表示 1 个水分子,以及 1 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 H O ,如H 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8。可见,每个化学用语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引出化学反应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