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夏收———劳动最生活 观刈麦(节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有感于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此为节选的前半部分,把麦子成熟时人们忙于收获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五月和风吹熟了小麦,俗话说“麦子上了黄,不能地里放。”庄稼人开始与时间赛跑,忙碌起来,他们脚下的土地散发着热浪,头上是炙热的太阳,但他们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是加快收割,希望天时能更长些。为了赶时间,不能回家吃饭休息,女人们来送饭了,孩子虽小,也帮着大人提着水壶送到田间地头。 这些场景,七十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应该不会陌生。劳动虽辛苦,但这就是生活。 导入新课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 学习提示 插 秧 歌 杨万里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经历,了解“诚斋体”诗歌的特点。 2.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3.赏析诗歌中白描、比喻、衬托等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品味杨万里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学习目标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学习和早期仕途】 9岁时随父亲在外教书的途中,留下了孝廉的故事 14岁起 先后拜师多位学者,如高守道、王庭珪、刘安世等 24岁时 他参加解试入闱 25岁时 在礼部试落第后不气馁,继续求学 27岁时杨万里考取进士,随后步入仕途 【政治生涯】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正月上任人生第一个职位:赣州司户参军 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拜会了张九成、胡铨等名臣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底 杨万里赴任永州零陵县丞期间三次前往拜谒张浚,未能得见张浚,杨万里的操持名节观产生了重大影响,杨万里因此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诚斋”,以明己志。 人生经历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 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杨万里被调离零陵县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 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候 【宦海沉浮】 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杨万里晚年因反对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开禧二年(1206年)逝世,享年79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晚年生活】 知识拓展———中兴四大家 中兴四大诗人,别称南宋四大家,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代表了宋代诗歌的第二个繁荣时期。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