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0914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课件(共52张PPT)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789225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52张,教学课件,文化,社会,11课
  • cover
(课件网)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历史必修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 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 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图为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家居生活的场景。 ▲《夫妻对坐宴饮图》 宋元时期的经济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学习聚焦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方发达,南方落后 南宋 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 唐朝中期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场景是夫妻对坐宴饮, 并侧身观看乐舞表演, 身后有侍者手捧食具站立。 富裕 一、经济的发展 宋代《耕获图》 打场 犁地 舂米 收割 插秧 翻车浇地 《耕获图》描绘了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景。画中有的人在犁地、插秧,有的人在收割、打场、舂米和入仓,还有的人在用翻车浇地,展现了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 入仓 农业的发展 复种技术:(粮食作物)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 棉花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粮食产量的提高 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示意图 读地图 观察粮食主要产区的区域范围。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材料一 五代及宋代初期,占城稻被广泛引入长江流域,它一年可有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麦要高一倍,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革命”。自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长江下游———苏州 太湖———湖州、常州 “苏湖熟,天下足” “苏常熟,天下足” 占城稻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黄道婆塑像 (生卒年不详) 浙江出土的南宋棉毯 为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木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元]王祯《农书》 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棉纺织业的发展。 脚踏三锭纺车 棉纺织业发展 经济作物 历史纵横 北宋的人口 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但 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