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更有效 目 录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展示与拓展 05 课堂达标 06 课堂总结 (一)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哼唱《包楞调》,感受其欢快、活泼、明朗的音乐情绪,体会山东民歌独 特的风格韵味,包括旋律的跳进、节奏的特点以及花腔的运用,提升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学会运用清晰、有弹性的发声方法演唱,熟练掌握歌曲 中的装饰音、花腔技巧以及独特的衬词演唱,增强音乐表现力,并能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等方 式生动展现歌曲的欢快情绪。 (三)创意实践 引导学生以《包楞调》为基础,尝试进行歌词改编、旋律变奏或重新编曲,培养创新思维与实 践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四)文化理解 学生了解《包楞调》的起源、发展以及与山东成武地区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体会民歌在传承 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同学们,大家从视频里看到了什么? 是不是看到了很多人在庙会上热热闹闹的, 还有人担着担子在唱歌跳舞。其实啊,这是山 东成武地区特有的庙会文化。在当地,庙会可 是一件大事,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庆祝节日, 祈求平安。而在庙会上,有一种特别的表演形 式,叫做 。担经的人会担着担子,里面放 着彩花香烛,一边走一边唱着好听的小调。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首歌曲,就和这个担经表演有关,它就是山东成武的传 统民歌 听听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 的? 歌曲展现了怎样的场景? 歌曲的速度是中速、情绪是欢快、活泼地。展现了走西口这一历史现象下普 通民众的悲欢离合的场景。 歌曲背景材料: 《包楞调》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山东成武传统民歌, 最初源于当地庙会的担经表演。在历史上,成武的诸多寺 庙如梁王庙、白浮图等都有庙会,当时善男信女尤其是妇 女会在庙前担着担子,一头挑着进香的香火,另一头是莲 花盆或大鲤鱼道具,口中念念有词或边舞边唱小曲,这些 小曲的唱词有的来自佛经、孝经、民间故事,曲调融合了 当地民歌与地方戏曲,《包楞调》便是其中之一。 观察曲谱,说一说歌谱中什么字出现的最多? 下面我们学习哼唱第一个乐句 注意下滑音、前倚音、波 音、顿音、渐弱的演唱,下面 请再次演唱 下面我们学习哼唱第二个乐句 注意下滑音、前倚音、波 音、切分节奏、渐弱的演唱, 下面请再次演唱 下面我们学习第三个乐句简谱 注意下滑音的演唱, 下面请再次演唱 整体哼唱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一)填空题 1.《包楞调》是一首流行于_____省_____县一带的民歌 。 2.《包楞调》在旋律进行中,突出sol到高音do、sol到高音re以及sol到高音sol之间的_____、_____、_____跳进 。 (二)选择题 1.以下关于《包楞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因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名 B.是一首山东民歌 C.歌曲情绪低沉哀伤 D.具有花腔特色 2.《包楞调》最初与以下哪种活动有关?( ) A.劳动号子 B.庙会担经 C.婚礼庆典 D.祭祀祖先 \ 答案:(一)填空题 1.山东;成武 2.四度;五度;八度 (二)选择题 1.C。《包楞调》情绪欢快活泼,并非低沉哀伤,A、B、D选项关于《包楞调》的说法正确 。 2.答案:B。《包楞调》最初源于庙会担经表演,A、C、D选项不符合。 《包楞调》 1=bE 2/4 中速 欢快、活泼地 山东民歌 感谢同学们的聆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黄河流域的歌》第8课时《包楞调》 【教材分析】 《包楞调》是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黄河流域的歌》第8课时欣赏课。《包楞调》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山东成武传统民歌,最初源于当地庙会的担经表演。在历史上,成武的诸多寺庙如梁王庙、白浮图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