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唱歌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黄河流域的歌》第2课时《军民大生产》 【教材分析】 《军民大生产》是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黄河流域的歌》第2课时唱歌课。《军民大生产》创作于1945年,又名《边区十唱》。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 ,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展开。作曲家张寒晖深入生活,以陇东民歌《推炒面》为曲调进行填词改编。歌曲生动展现了边区军民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纺线等生产劳动的热烈场景,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其激昂奋进的旋律和充满力量的歌词,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在边区广泛流传。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哼唱,感受歌曲坚定有力的节奏、激昂奋进的旋律,体会歌曲营造出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劳动歌曲风格的审美体验。 (二)艺术表现 能用富有弹性、有力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把握好切分音、十六分音符等节奏,掌握“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生动表现出歌曲中军民大生产的热情与乐观精神,增强歌唱表现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根据歌曲风格,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动作或新的劳动场景歌词,培养创新思维和音乐实践能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及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体会劳动号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我国革命音乐文化和劳动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歌曲中切分音、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准确演唱歌曲旋律与歌词。 2. 体会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特点,能与同学配合进行演唱。 (二)教学难点 1.用富有弹性、连贯且有力的声音演唱,尤其是在节奏复杂的部分保持音准和气息稳定。 2. 深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时代精神,在演唱中精准传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反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的历史影像资料,画面中展现军民一起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的场景,同时播放一些嘈杂的劳动声音,如锄头锄地声、纺车转动声等,营造真实的劳动氛围。 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看到的画面中,人们都在做什么?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你们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边区军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重重困难。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首歌曲,它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军民大生产的热烈场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充满力量的《军民大生产》 。随后播放歌曲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绪 。 书写板书《军民大生产》。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