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三单元 八年级上册 苏轼 目录 01 导入环节 02 知人论世·背景梳理 03 疏通文意·文言字词 04 精读研析·合作探究 05 课堂巩固·课后作业 CONTENTS 导入 01 你会失眠吗? 你会怎么做? 翻开文言文我秒睡hhh 叫醒我的好(yuanzhong)朋友 九百多年前,苏轼也睡不着,于是他…… 我们去赏月吧 知人论世·背景梳理 02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知作者 苏轼在书画艺术领域成就卓著,开创一代风气,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在书法上,他是北宋“尚意”书风的旗帜,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之首。其书法摆脱唐代法度的束缚,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推崇以笔墨自由抒写性情与学识。代表作《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笔墨随诗情起伏,将贬谪黄州的沉郁顿挫与旷达超逸凝于笔端,成为书法史上融情入书的典范。其书风丰润浑厚而意趣天成,笔法跌宕欹侧,背后贯穿“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读书万卷始通神”等美学理念。 知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疏通文意·文言字词 03 聆听范读/自由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意疏通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行乐,寻乐 副词,就 文意疏通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睡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交错纵横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照进门里,(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还有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言字词———古今异义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念无与为乐者( ) 月色入户( )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精读研析·合作探究 04 课文精细研读 1、“解衣欲睡”与“欣然起行”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个词是关键转折? 这是“无心”与“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