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5225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10-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241440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9课,两宋,政治,军事,教学课件,26张
  • cover
(课件网)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宋太祖的帝王之问 《雪夜访普图》 他们在谈论什么?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祖宗之法” 一、立法创基: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变法改制:统治危机与新政改革 三、墨守成法:南宋朝廷的因循偏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一、立法创基: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1)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夺其权(行政) 制钱谷(经济) 收精兵(军事) 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彼此制约;设四监司分权制衡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保证绝大部分赋税上缴中央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四监司:互不统属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 方镇太重?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调兵权 统兵权 在中央,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分宰相军政权、财政权和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台谏合一,负责监察百官。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思考:唐宋两朝分化相权的方式有何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决策科学性 权力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 君弱臣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3)崇文抑武:罢兵权,倡文治 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将从中御、更戍法。 (宋太祖)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3)崇文抑武:罢兵权,倡文治 崇文: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录取规模,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北宋·叶梦得《避暑漫抄》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时代 统治(年) 进士录取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78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武将专权? 宋代“祖宗之法”的确立 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是一种动态累积而成、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涉及面宽泛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传统秩序的稳定。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宋代“祖宗之法”的确立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1.文官出任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