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情境导入 明月皎皎,情愫万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夜不能寐,于是循着皎皎月光,与友人怀民漫游承天寺中,好不惬意。假如他有朋友圈,他会发什么呢? 苏轼 壹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意,背诵并默写课文。 贰 学习写景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叁 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难点) (重点) 学习目标 文体知识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体知识 碑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记事 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资料助读 承天寺 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通读文本, 明夜游之事 壹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_____,号_____,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散文家、诗人。他与他的父亲_____、弟弟_____都是文学名士,世称“_____”。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_____”之一。 子瞻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三苏 唐宋八大家 韩柳欧王曾三苏 听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bǎi)?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想要 门 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 考虑,想到 作者的朋友 院子里 一起,共同 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处所、地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想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承天寺 苏轼、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与怀民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下赏景 整体感知,梳理夜游事件 研读文本,赏月色之美 贰 赏月色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将月色和盘突出。历来被人称为“天成佳句,美妙绝伦”。请大家从多角度(修辞、表现手法、用词等)进行赏析。 赏月色美景 月光 → 积水 比喻 竹柏的影子 → 水中交横的藻、荇 空灵皎洁 清澈透明 清丽淡雅 疏影摇曳 静 动 实 虚 实 虚 新奇的比喻 奇特的想象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正 侧 叁 借助文本,悟 “闲人”心境 高兴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失落、孤独 念无与为乐者 心有灵犀的惊喜 怀民亦未寝 喜悦、闲适 相与步于中庭 感慨万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 庭下如积水空明……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