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6976

16.1《赤壁赋》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201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1,赤壁赋,教学设计,格式,统编,高中
  • cover
16.1赤壁赋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反复诵读《赤壁赋》,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赋体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够准确翻译和描述文中的景物描写。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分析文章的思想脉络,理解苏轼在文中表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赤壁赋》中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作者通过主客问答手法表达的情感变化,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及其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赤壁赋》中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体会作者苏轼在自然美景中寄寓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思辨能力。 (2)通过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频文件,展示 PPT 课件,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赤壁赋》原文及相关注释:提供给学生,以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跟随老师的讲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苏轼生平及其作品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以及《赤壁赋》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教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回忆苏轼及其作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苏轼的作品,你们还记得他的哪些名句?) (生: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等。) (师:非常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著名散文。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苏轼的生平背景。) 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1079 年,御史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 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这两篇文章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听朗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并分享你对这段文字的初步感受。) 听完朗读,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对 《赤壁赋》 的第一印象: (师:听完这段录音,大家有什么初步的感受?) (生:感觉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写景上有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师:非常好,大家的感受很敏锐。接下来我们将具体研读第一段的内容。) 三、研读第一段 (一)默读并疏通句意 (师:请大家默读第一段,尝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提问。) (生:默读第一段,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师:很好,谁来解释一下这些句子的意思?) (生:清风轻轻吹来,水面没有一丝波纹;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上的水光与天边相连,显得广阔无垠。) (师:解释得非常到位。下面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