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掌握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理解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和水平。 评价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成就人生的精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质和量的含义和关系,理解质变和量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掌握质量互变规律,把握事物发展过中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联系与区别。 (1)难点: 理解和运用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法学法 议题式教学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剪辑视频,制作课件;印发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全球各国高铁里程前10排行榜”视频片段) 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历经数十年的努力,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追赶到领跑,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而这节课我们将以“中国高铁为什么能由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 ”为议题,从质量互变规律的视域来探究中国高铁的科学发展。 2.讲授新课 总议题: 用“质量互变规律”思考中国高铁为什么会领跑世界 分议题一: 从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中正确理解“事物的质和量及其关系” 探究活动一: 中国高铁的发展,大致经历过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与决策阶段(改革开放后-2003年)20世纪 80年代,我国就要不要建设高速铁路、如何建设高速铁路,以什么样的方案和标准建设高速铁路等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并于1990年底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开启了建设京沪高铁的预研。 第二阶段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阶段(2004-2007年) 2003年铁道部提出了跨越式发展路线,以较短时间、较少环节和代价,实现与发达国家原先发展历程相同的目标,明确了整体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逐步实现国产化,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路线。这标志着我国高铁从持续了十几年的自主发展道路向引进一消化吸收一自主创新的路径上转变。 第三阶段 自主创新阶段(2008-2010年) 为让筹备已久的京沪高铁能用上我国自主产品,2008年铁道部与科技部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提出研制新一代时速350千米及以上的高速列车,目标就是形成完全自主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装备、产业化能力和运行服务能力。与技术引进和逆向复制不同,该“计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铁装备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第四阶段 发展低谷阶段(2011年) 这一年,我国高铁产业遭遇了重大挫折。2月,原铁道部多位领导涉嫌严重违纪,之后高铁建设很快受到影响。7月初,我国高铁开始降速,原时速350千米、250千米的线路分别降速至时速300千米、200千米运营。随后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 人受伤,社会各界对此事故口诛笔伐,逐步演变为对中国高铁的质疑。 第五阶段 技术研发与“走出去”阶段(2012-2015年)要实现高铁领域的完全自主化,必须要在关键领域、技术、产品上努力追赶,对最新一代技术趋势进行探索和研发。2015 年下线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完全摆脱了CRH380系列中日系和德系技术的影子,建立了中国标准,我国高铁装备产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第六阶段 高铁发展迈入新征途(2015年至今) 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的高铁市场,中车集团是全球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CRH380系列动车组成为我国高铁线路上的主力车型,在一些先进技术领域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等评价是对我国高铁装备最贴切的褒奖。 探究与分享: (1)结合中国高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