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9969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24:八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练习)(学生版+解析)

日期:2025-10-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7591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文言文,2026年,学生,练习,精练,阅读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4:八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 一、(2025·河北·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甲】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_____(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丙】 武昌九曲亭记(节选)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②精舍③,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②浮图:梵语,指佛寺。③精舍:僧人住所。 1.【乙】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欧阳修与【丙】文中的“子瞻”(即北宋文学家 )同属于“唐宋八大家”。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相顾无相识 (2)依山临壑 (3)意适忘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甲】【乙】【丙】三篇诗文由山色之景入情。【甲】诗颔联、颈联以 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一幅安乐祥和的田园秋景图,尾联笔锋一转抒发了 之情;【乙】文表达了 之乐;【丙】文先绘山水,再叙人情,由景及人,“ ”四字足以体现出子瞻在齐安的愉悦洒脱之情。 5.【丙】文首句提及“子瞻迁于齐安”,请结合文意分析他能够“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的原因。 【答案】1. 醉翁亭记 苏轼 2. 看 靠近 同“返”,返回 3.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4. 动静 孤独抑郁、追怀古人 欣赏山水、随四季变化而不同的游玩 意适忘反 5.一是武昌诸山景色优美,环境清幽绝俗;二是有热情好客、喜爱游玩的山中友人相伴;三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心情畅快。 【导语】这三篇文言诗文均以山水景色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甲】以秋日田园为背景,展示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画卷,同时抒发了孤独与隐逸情怀。【乙】通过细腻描写四时景色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丙】写苏轼在齐安期间与友人同游山水的经历,展现其洒脱旷达的心境。三文共同体现了宋代理学思想下对山水自然、情感诗意的融合与审美追求。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1)根据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可知,节选自《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根据“子瞻”可知,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1)句意:相互看看没有一个认识的人。顾:看。 (2)句意:背靠山梁,靠近深谷。临:靠近。 (3)句意:高兴地忘记了回家。反:同“返”,返回。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重点词语:朝,早晨;暮,傍晚;乐,乐趣;亦,也;无穷,没有尽头。 4.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①甲诗的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从静态的角度描写了秋天的景色,每一棵树都呈现出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画面宁静而深远;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则从动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