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一)(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 【权威发布】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对全国7~1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对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数据发现,8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增多(见图1),表明未成年人网络“原住民”的特征越发明显。伴随网络接入手段的日益普及和网络运用便捷程度的不断提升,城乡之间未成年人的网络普及率已几乎没有差别,“全民上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显著标签。 链接一: 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人们在玩视频游戏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过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脑功能受损。一项近来的研究表明,这可能会使我们大脑内的左腹侧纹状体发生变化。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人员发现,经常玩视频游戏的青少年(每周多于9小时)不仅比不常玩视频游戏的同龄人拥有更大的左腹侧纹状体,在面对游戏中的失分时,他们这一大脑区域的活动也更为活跃。 另一项由韩国和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在连续十天每天玩一小时以上的网络游戏之后,实验参加者面对游戏信号时的大脑反应类似于药物成瘾者面对毒品时的大脑反应。 频繁地通过手机访问社交网络、玩游戏、获取消息会给我们的大脑带来源源不断的新信息,这会使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持续走高。研究发现,网络使用障碍患者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分泌多巴胺的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会被持续激活。 简而言之,一旦习惯了高多巴胺水平的活动,其他活动对我们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这就好比当我们面前放满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炸鸡、薯条和巧克力时,我们很难走去桌子的另一头吃清水煮白菜,尽管长期来说,后者对我们的身体更为有益。 (选自《文汇教育》,有删改) 链接二: 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中国比例接近10%。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文学这四类应用的比例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其中网络游戏高出7.9%,小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率最高,比例达到70.9%。网络沉迷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是在线人际社交,青少年逐渐成为社交媒体的主力军,网络社交已成为继网络游戏之后,网络沉迷蔓延的又一新趋势。 由于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把与别人的交往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孤僻,造成青少年个性的缺陷。 染上网瘾的青少年,被网络挤占了原本属于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国外有研究表明,长期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其智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这也会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缺少了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其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放任自流,缺少道德约束,因此,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放纵自己的欲望”。其结果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选自《我爱我心理健康研究院》,有删改) 链接三: 青少年如何提高网络素养?专家提出各自的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次大型家庭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需要的是“温暖的家”。有温暖的家,孩子就不容易沉迷网络。该校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提供的数据也为上述结论提供了支撑,“通过大数据调研,发现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的校园归属感可以增加约8%,网络成瘾问题可以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